并殖吸虫病的致病

  卫氏并殖吸虫的致病主要由童虫、成虫在组织器官中移行,窜扰、定居所引起。

  病变过程:

  一般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

  急性期 主要由童虫移行所致。脱囊后的后尾蚴穿过肠壁粘膜形成出血性或脓性窦道。虫体进入腹腔可引起混浊或血性积液,内含大量嗜酸性粒细胞。虫体进入腹壁可致出血性或化脓性肌炎。当侵入肝脏时,在经过处有纤维蛋白附着,肝脏表面呈“虫蚀”样,若虫体从肝脏穿过,则表面呈针点状小孔。肝脏局部有时出现硬变。若虫体在横隔、脾等处穿刺,该处也可形成点状出血、炎症。急性期症状多出现于吃入囊蚴后数天至1个月左右,也有在第二天即出现症状者。

  急性期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仅表现为食欲不振乏力腹痛、、低烧等非特异性症状。重者可有全身反应、高热、腹痛、胸痛咳嗽、气促、肝大并伴有。血象白细胞数增多,嗜酸细胞升高明显,一般为20%~40%,高者超过80%。

  慢性期 虫体进入肺后引起的病变,其过程大致可分为3期:

  脓肿期 主要为虫体移行引起组织破坏、出血及继发感染。肉眼可见病变处呈窟穴状或隧道状,内有血液,随之出现炎性渗出,继之病灶四周产生肉芽组织而形成薄膜状囊肿壁。

  囊肿期 由于渗出性炎症,大量细胞浸润、聚集、死亡、崩解、液化,脓肿内充满赤褐色果酱样液体。内容物镜下检查可见坏死组织、夏科雷登结晶和大量虫卵。囊壁因肉芽组织增生而肥厚,肉眼可见边界清楚的结节状虫囊,呈紫色葡萄状。囊肿壁上皮本身就是细支气管上皮,故有人认为囊肿是虫体穴居引起细支气管扩张及炎性增厚所致。

  纤维疤痕期 由于虫体死亡或转移至其他地方,囊肿内容物通过支气管排出或吸收,囊内由肉芽组织充填,纤维化,最后形成疤痕。

  以上3期可同时存在于同一器官中。

  临床分型

  在慢性期由于多个器官可受损害,受影响程度又轻重不一,故表现较复杂,临床上按器官损害主要可分为:

  胸肺型 以咳嗽、胸痛、咳出果酱样或铁锈色血痰等为主要症状。血痰中可查见虫卵。当虫体在胸腔窜扰时,可侵犯胸膜、导致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胸膜粘连心包炎心包积液等。

  腹型 虫体穿过肠壁,在腹腔及各脏器间游窜,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带血等症状。腹痛部位不固定,多为隐痛。也可引起腹部器官广泛炎症、粘连,偶可引致,出现腹水。当虫体侵及肝脏时可致肝损害或肝大。

  皮下包块型 以游走性皮下包块为主要表现。包块大小不一,表面皮肤正常,肿块触之可动,常呈单个散发,偶可见多个成串。一处包块消失后,间隔一些时日又在附近或其它部位出现。常发部位为腹壁、胸背、头颈等。几乎所有人体表面各处,都有出现肿块的可能。

  脑脊髓型 虫体移行或定居成囊造成的脑脊髓损害。虫体破坏脑组织,早期为渗出性炎症,后出现水肿,继而形成囊肿。由于虫体游窜,造成多处损伤。病变位置、范围多变,症状很复杂,往往难以用一个病灶解释。患者常出现阵发性剧烈头痛、癔病发作、癫痫瘫痪。也可表现颅内占位变、脑膜炎、视神经受损、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症状。若虫体侵犯脊髓则主要表现为脊髓受压、下肢运动或感觉障碍,甚至截瘫等。

  亚临床型 没有明显器官损害,皮试及血清免疫学检测阳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加,有时伴肝功能损害。这类患者可能为轻度感染者,也可能是感染早期或虫体已消失的感染者。

  其它型 因人体几乎所有器官均可受到侵犯,故除上述常见的几种类型外尚有其它受损类型。有的患者则是有多种类型之损害,上述分型只是便于临床处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