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珠(珍珠,蚌珠)

真珠(珍珠,蚌珠)

(宋《开宝》)

【释名】珍珠(《开宝》)、蚌珠(《南方志

【集解】李曰︰真珠出南海,石决明产也。蜀中西路女瓜出者是蚌蛤产,光白甚好,不及舶上者采耀。欲穿须得金刚钻也。

颂曰︰今出廉州,北海亦有之。生于珠牡亦曰珠母,蚌类也。按︰《岭表录异》云︰廉州边海中有洲岛,岛池虽在海上,而人疑其底与海通,池水乃淡,此不可测也。土人采小蚌肉作脯食,亦往往得细珠如米。乃知此池之蚌,大小皆有珠也。而今之取珠牡者,云得之海旁,不必是池中也。

其北海珠蚌种类小别。人取其肉,或有得珠者,不甚光莹,亦不常有,不堪入药。又蚌中一种似江珧者,腹亦有珠,皆不及南海者奇而且多。

宗奭曰︰河北溏泺中,亦有围及寸者,色多微红,珠母与廉州者不相类。但清水急流处,其色光白;浊水及不流处,其色暗也。

时珍曰︰按︰《廉州志》云︰入水,拾蚌入篮即振绳,令集》云︰禹贡言“淮夷各随方色也。予尝见人入海,取得珠子树数担。其树状如柳枝,蚌生于树,生于石,人凿石得树以求蚌,甚可异也。又《南越志九分者为大品,有光彩。一边小平似覆釜者,名珠。次则走珠、滑珠等品也。《格古论》云︰南番珠色白圆马价珠为上,色青如翠,其老色、夹石粉青、有油烟者下也。凡蚌闻雷则瘦。其孕珠孕,故谓之珠胎。中秋无月,则蚌无胎。《左思赋》云︰蚌蛤珠胎,与月亏全,是矣。陆佃云︰蚌蛤无阴阳在眼,鲛珠在皮,鳖珠在足,蚌珠在腹。皆不及蚌珠也。

【修治】李曰︰凡用,以新完未经钻缀者研如粉,方堪服食。不细则伤人脏腑。

曰︰凡用以新净者绢袋盛之。置牡蛎约重四五斤以来于平底铛中,以物四向支稳,然后著珠于上。乃下地榆、五花皮、五方草各(锉)四两,笼住,以浆水不住火煮三日夜。取出,用甘草汤淘净,于臼中捣细重筛,更研二万下,方可服食。

慎微曰︰《抱朴子》云︰真珠径寸以上,服食令人长生。以酪浆渍之,皆化如水银,以浮石、蜂巢、蛇黄等物合之,可引长三

时珍曰︰凡入药,不用首饰及见尸气者。以人乳浸三日,煮过如上捣研。一法,以绢袋盛,入豆腐腹中,煮一炷香,云不伤珠也。

【气味】咸、甘,寒,无毒。

【主治】镇心。点目,去肤翳障膜。涂面,令人润泽好颜色。涂手足,去裹塞耳,主聋(《开宝》)。磨翳坠痰(甄权)。除根,治小儿难产下死胎胞衣(

【发明】时珍曰︰真珠入厥阴肝经,故能安魂定魄,明目治聋。

【附方】旧五,新六。

安魂定魄︰真珠末豆大一粒,蜜一蚬壳,和服,日三。尤宜小儿。(《肘后》)

卒忤不言︰真珠末,用鸡冠血和,丸小豆大。以三四粒纳口中。(《肘后》)

灰尘迷目︰用大珠拭之则明也。(《格古论》)

妇人难产︰真珠末一两,酒服,立出。(《千金》)

胞衣不下︰真珠一两研末,苦酒服。(《千金》)

子死腹中︰真珠末二两,酒服,立出。(《外台》)

痘不发︰珠子七枚为末,新汲水调服。(《儒门事亲》)

疔毒︰方见谷部豌豆下。

肝虚目暗,茫茫不见︰真珠末一两,白蜜二合,鲤鱼胆二枚,和合,铜器煎至一半,新绵滤过瓶盛。频点取瘥。(《圣惠方》)

青盲不见︰方同上。

小儿中风,手足拘急︰真珠末(水飞)一两,石膏末一钱。每服一钱,水七分,煎四分,温服,日三。(《圣惠方》)

目生顽翳︰真珠一两,地榆二两,水二大碗煮干,取真珠以醋浸五日,热水淘去醋气,研细末用。每点少许,以愈为度。

介部相关石决明  马刀(马蛤) 蚌粉 蚌肉  牡蛎肉 牡蛎 鲎鱼壳 鲎鱼胆

珍珠

《本草纲目》介部

本草相关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