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诜简介

《古代名医》在线阅读

  孟诜公元621年~公元713年,汉族,唐汝州人,少好医药及炼丹术,尝师事孙思邈学习阴阳、推步、医药。

  孟诜(公元621年~公元713年),唐代汝州梁县新丰乡子平里人(今汝州市陵头乡孟庄村),著名学者、医学家、饮食家。他是我国古代112位医学家之一,其著作《食疗本草》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食疗本草》集古代食疗之大成,与现代营养学相一致,为我国和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孟诜被誉为世界食疗学的鼻祖。

  人物生平

  士途经历
  孟诜进士及第,睿宗在藩时,召为侍读。长安(公元701年—公元704年)中为同州刺史,故世称孟同州。进士及第。曾于垂拱(公元685年—公元688年)初年在朝廷中任凤阁舍人。(中书省官员,掌官进奏,参议表章,起草诏书,劳问有功将帅,察天下冤狱等事)。
  有一天,孟诜在凤阁侍郎刘祎之家里见到武则天赐给刘的银子时说:“这是用药(银)水涂抹的假银子,一烧便知。”刘放火中一烧,倾刻化成锡水。武后知道了这件事,对孟诜很不满意,便将他降为台州(在浙江)司马,后又升为春官侍郎(礼部副职)。太子相王李旦仰慕孟的才学,召他为侍读,负责讲解经学。长安三年(公元703年),拜同州刺吏,加银青光禄大夫。神龙(公元705年—公元707年)中,告老还乡,致仕归伊阳之山,日以药饵为事,卒年九十三岁。
隐归故里,精通医药,济事救人
  青年时好医药、养生之术,与名医孙思邈过从甚密。 孟诜精通医药、养生之术,在家居住期间,常去伊阳山里经常采集草药,按方炮制以采集草药,济事救人。他年纪虽大,但力如壮年。有人问他是怎样保养身体的,他说:“要想保身养性,必须善言不离口,良药莫离手”。人们听了十分信服。
  公元710年,相王李旦当了皇帝(睿宗),十分想念孟诜,便下诏叫他入朝做官,孟以年老为由婉言谢绝。次年,睿宗不忘旧好,赐给孟诜绸缎百匹,又命河南府(洛阳)于春秋二季送羊、酒、食物给孟诜。开元(公元714年—公元741年)初,河南府尹毕构认为孟的高风亮节可与东汉有名的隐士向长(字子平)相比美,遂将孟诜居住的村庄命名为“子平里”。孟诜93岁病逝。

  著作

  孟诜著有《食疗本草》、《必效方》、《补养方》各三卷,其中《补养方》三卷,经张鼎增补,改名《食疗本草》三卷,现存敦煌莫高窟发现之古抄本残卷及近人辑佚本。又撰有《必效方》三卷,今佚,在《外台秘要》、《证类本草》等书中多有引录。尝创用白帛浸于黄疸患者尿中,凉干并按日推列对比,以观察黄疸病疗效。另著《家祭礼》一卷、《丧服正要》一卷、《锦带书》等,均佚。《旧唐书》、《新唐书》均有传。

  作品介绍

  《食疗本草》是一部食治本草专着,是对唐以前食疗药物及食治验方的系统总结,惜原书早佚。《旧唐书·孟诜传》及《新唐书·艺文志》都载此书为孟诜所着。惜其书早佚。宋《嘉裕本草》所引书中刻有此书,其文曰:“《食疗本草》唐同州刺史孟诜撰,张鼎补其不足者八十九种,并为二百二十七条,凡三卷。张鼎为唐开元间(公元713年—公元741年)道士,兼通医术。《宋史·艺文志》载有“《吾玄子安神养生方》一卷,张鼎撰。”“吾玄子”应为张鼎道号。《食疗本草》成书之后,流传了四百多年,最早引其书的是陈藏在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所着的《本草拾遗》,其后还见于日本的《医心方》(公元984年),北宋的《嘉裕本草》(公元1061年),南宋的《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公元1249年)。《宋史·艺文志》、郑樵《通志》均录此书,但两者所记卷数不同,前者载六卷,后者却载五卷。至《补元史·艺文志》及《明史·艺文志》时,此书已不见着录。可知,此书的逸佚大约在宋末元初之时。明李时珍作《本草纲目》用古代医书甚多,但未列《食疗本草》,然其从《证类本草》转引《食疗本草》多条。
  由于《本草拾遗》和《嘉裕本草》早佚,后人只能从《医心方》及《证类本草》中窥知《食疗本草》的一些佚文。使人惊喜的是清朝末年在敦煌莫高窟藏洞中又发现了唐人抄写的《食疗本草》残卷。然而,此珍贵的写本为斯坦因窃去,现藏大英博物馆,编号为S.0076号。1924年,罗振玉根据日本人的相片,将此件编入《敦煌石室碎金》一书。1931年,范凤源又将日本人中尾万三整理的《食疗本草》辑本,以《敦煌石室方本草》为名,由大东书局铅印发行。198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谢海洲、马继兴等根据敦煌残卷及《医心方》、《证类本草》编写的全书辑校本。
  敦煌发现的《食疗本草》残卷,前残后缺,后书题名。王国维、唐兰等将其与《证类本草》对校,确认为孟诜所撰《食疗本草》。这样一来,孟诜的这部珍贵的著作才又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敦煌所出孟诜《食疗本草》残卷137行,每行20余字,共2774字,收药26味,朱墨分书。药名朱书于首,右下以小字注明药性(温、平、寒、冷四种),不注药味。下述该药的主治、功效、服食宜忌、单方验方,部分药物还记述了采集、修治、地域差别及生活用途等。如“木瓜条”介绍木瓜性温、主治霍乱,涩痹风气……。又谓“脐下绞痛,可以用木瓜一片,桑叶七枚,大枣三个中破,以水二大升,煮取半大升,顿腹之即差。”等等。总之,敦煌所出《食疗本草》,不但是我国古代研究研究医药学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研究孟诜这个人物不可多得的史料。
  两唐书虽列孟诜为方伎或隐逸传,但并未提及孟诜与佛教有关系,考查其一生行为似乎与道家关系更为密切。武则天大兴佛教,作为大臣的孟诜,不可能与佛教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史简缺载而已。然孟诜之孙孟简却与佛教关系甚密。《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三《孟简传》载:“孟简,字几道,平昌(今山东安丘)人。天后时同州(今陕西省大荔)刺史孟诜之孙……元和四年(公元809年),超拜谏议大夫,知轨事。简明于内典,就礼泉佛寺翻译《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简最善其理。”……简性俊拔尚义,早岁交友先殁者,视其孤,每厚于周恤,议者以为有前辈之风。然溺于浮图之教(佛教),为儒曹所诮。”《新唐书》卷一百六十本传也谓孟简“晚路殊躁急,佞佛过甚,为时所诮。”孟简如此佞费,可能是受了先祖影响,孟诜作《泾州大云寺舍利石函铭并序》铭文并非偶然作为。

  孟诜的食疗养生

  鸡:光粉诸石为未,和饭与鸡食之,后取鸡食之,甚补益。人毒热发,可取三颗鸡子白(蛋清),和蜜一合,服之差(差:好的意思)。黄雌鸡,补丈夫阳气,治冷气。瘦着床者,渐渐服之良。
  鸭:主补中益气、消食。消十二种虫。白鸭肉补虚。
  鹅:卵,补五脏,亦补中益气。(惟)多发痼疾。
  鲫鱼:食之平胃气,调中益五脏。
  羊奶:补肺肾之气,和小肠,亦主消渴,治虚劳,益精气。
  萝卜:服之令人白净肌细。
  茶叶:利大肠,去热解痰,煮取汁,用来煮粥良。
  柿子:补虚劳不足。红柿,补气,续经脉气。干柿,厚肠胃,温中,健脾胃气,消宿血。
  黑豆:令人长生,又益阳道(增强性功能)。
  我们看到,在孟诜的食疗品中,日常生活中的鸡、鸭、鱼、肉、水果、蔬菜无所不包,真可谓品种齐全,琳琅满目。原来在我们身边竟有这么多既好吃又能养身益寿的宝贝!怪不得孟老先生那么高寿!这不由使我们想到一句古语:“药补不如食补。”在古代,药又被称作“毒”,这里的“毒”指的是药物的偏性,如寒热温凉、酸苦辛咸等等,使用得好当然能治病,但若把握不好,反倒招灾引祸。因此,古代许多医学家都提倡“祛邪用药,补养用食”。五谷杂粮、大米白面,这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从无数食品中,遴选出的性味最平和而营养最丰富的“良药”,它治的正是人类如何生存这个大“病”。食疗学家孟诜发现了这个大秘密,善于用日常食品养生保健,既避免了药物的偏性,又使身体强健,寿命亨长,这恐怕是每个人都向往的。请你多注意日常饮食的合理搭配,做个长寿的“业余食疗家”!

  野史逸闻

  唐孟诜,平昌人也,父曜明经擢第,拜学官。诜少敏悟,博闻多奇,举世无与比。进士擢第,解褐长乐县尉,累迁凤阁舍人。时凤阁侍郎刘祎之卧疾,诜候问之,因留饭,以金碗贮酪。诜视之惊曰:"此药金,非石中所出者。"祎之曰:"主上见赐,当非假金。"诜曰:"药金仙方所资,不为假也。"祎之曰:"何以知之?"诜曰:"药金烧之,其上有五色气。"遽烧之,果然。祎之以闻。则天以其近臣,不当旁稽异术,左授台州司马,累迁同州刺史。每历官,多烦政,人吏殆不堪。薄其妻室,常曰,妻室可烹之以啖客。人多议之。(出《御史台记》) 【译文】 唐朝,孟诜,平昌人氏。他父亲孟曜,经过经学考试及第,任学官。孟诜年少聪明,博闻多识,举世无比,进士及第,初任长乐县尉,后升为凤阁(中书省)舍人。当时凤阁侍郎刘祎之患病卧床,孟诜去问候,刘祎之留他吃饭,用金碗盛乳酪。孟诜看到很惊奇地说:"这碗是用药金做的,不是石头中冶炼出的自然金。"刘祎之说:"这是皇上的赐物,不会是假金吧?"孟诜说:"药金是用仙方配制出来的,也不是假金。"刘祎之说:"你怎么知道?"孟诜说:"你用火烧它,能出现五色气。"马上烧之,果然有五色气,刘祎之这才明白了。武则天执政时,把孟诜任为宫廷近臣,因为他搞旁门异术,又把他降为台州司马。后来又升为同州刺史。他每到一处为官,为政繁琐杂乱,官、民都不堪忍受。他对妻室也很轻视。他常说,妻室可以用来做菜肴,招待客人。人们对他议论纷纷。

  下载《古代名医》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