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璐简介

《古代名医》在线阅读

  张璐(1617~约1699)字路玉,晚号石顽老人,江南长州人(今江苏苏州)。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卒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即公元1617~1699年间,享年八十二岁。与喻昌、吴谦齐名,被称为我国清初三大医家之一。张氏早年习儒,在明末战乱时期,曾隐居于洞庭山中十余载,专心钻研医术。其学习态度非常认真,自少壮至老年业医六十余年,孜孜不倦,及至老年,仍认真做学问,故一生著述颇多。着有《伤寒缵论》、《伤寒绪论》、《伤寒兼证析义》、《张氏医通》、《千金方衍义》、《本经逢原》、《诊宗三昧》等。出身于仕宦之家,自幼习儒,兼攻医学,明亡后弃儒业医,隐居太湖洞庭山中10余年,以著书自娱。对《伤寒论》很有研究,集30余年研究所得撰《伤寒缵论》、《伤寒绪论》各2卷。还编成研究脉诊的《诊宗三昧》1卷、探讨孙思邈组方用药的《千金方衍义》30卷,阐发药性理论的《本经逢原》4卷。还仿照王肯堂《证治准绳》的体例,汇集古今方论,附以医案,编成《医归》16卷,后改名为《张氏医通》。其子张登、张倬亦习医,皆有著作。

  张璐在伤寒的研究中,认为伤寒与杂病,是可分而不可分的。他十分反对“伤寒以攻邪为务,杂病以调养为先”的世俗之见。认为攻邪调养,在各类病中均有侧重,两法在伤寒与杂病中可以互相应用。这一看法,颇为正确。盖伤寒之病虽为邪气主病,但邪气存在必然徒伤正气,导致正气虚衰,因而伤寒一病,亦可根据其临床表现,采用杂病扶正之法。反之杂病亦有因邪而至者,亦可依据伤寒攻邪之法加以治疗。其研究伤寒的重要观点,强调“阴阳传中”为其纲要,即三阳为表,三阴为里,传经属热,直中属寒。若将阴阳传经与直中分辨清楚,再分析属六经中何经,属何脏腑以及分析表里寒热,进行辨证,则能纲举目张。对于《伤寒论》的六经分证,张氏认为在太阳初病之时,可分为风伤卫、寒伤营、风寒兼伤营卫三证。风伤卫则用桂枝汤,寒伤营则用麻黄汤,风寒两伤营卫则用青龙汤

  至于邪在于腑,有在阳明胃腑者,有在少阳之腑者。邪热入胃,万物所归,可用攻下之法。若邪未结实而早下,则有结胸、痞硬、挟热利等变证,因此伤寒家有下不厌迟、汗不厌早之说。又有发汗不开,不可攻里之戒。邪在少阳之府,又有在胆与在血府之不同,虽治法有所区别,但治少阳全在于重视胃气。总之,邪在三阳,有在经在腑的区别。邪传三阴,则从太阴而少阴而厥阴,但伤寒传经之证,皆是热邪。若无邪热之蒸腾,则万无传经之理。三阴经中有阴邪,由于阴主静,故不能传经。因此三阴寒证,均与少阴有关。厥阴之寒是由少阴虚寒而至,因此也用干姜附子等合少阴以温之,所谓肝肾同一治。而太阴之病,亦可用四逆汤之类,也说明是命门火衰,火不生土所致,因此也要兼温少阴。张璐认为三阴寒证,当以少阴为中心,即所谓治病必求于本。

  张璐临床经验丰富,其论血证自成系统,颇有见的。他认为,血之与气,异名同类,都由水谷精微物质所化生。气为血之引导,血为气所依归。故而,研究讨论血证,不能离开人身之阳气,而应时刻重视气血的关系。其次,对血证病机的认识,张氏强调气逆火旺与阳微火衰两方面。其认为出血之机理,多由于人体禀赋有所偏盛,再加上劳役过度,损伤人之阴精阳气,致使血从偏伤偏衰部位而出,形成血证。或由于脏气之逆,或由于腑气之乖,致使脏腑气机失调。气行则血行,气逆则血逆,血随气逆,亦可致病。或阴虚则火旺,火旺则动血,血随火性炎上而上溢,而致出血。或由于阳微而火衰,火衰则阳气不能统摄血液,致使血液下脱而致出血。总之,出血之病机,张氏从虚实两方面来阐发,注重气与火两方面,或为气虚,或为气逆,或为实火,或为虚火,纲领扼要,抓住要点。

  对于血证的治法,张氏十分强调要根据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来辨证治疗。认为过用苦寒之品,虽能取效于一时,只是对实火之证有效。对于阴不制阳的虚火证虽可取效于-时,但其不能补阴制阳,久服之亦会出现使虚阳愈衰而生变证。若对于阳虚之证用之则犯虚虚实实之忌,更使阳气衰微,以致亡阳而不救。他十分重视行血破瘀之法。认为不论血溢血泻,诸血妄行之证,在其病始之际,宜以行血破瘀之剂,折其锐气,然后区别加以治疗。如果骤加止药,每使败血留积,成为瘀血之根,时常反复发作,为害非轻,后患无穷。总之,张氏治疗血证,注重心肝脾三经用药,反对凉涩,注重温通,是其特点。在具体治疗用药时,吐血者,初起多主张用大黄下之,盖血从上行为逆,下行为顺,而大黄凉血行血,引热下行,使胃热下行,则上逆之吐血可望得止。但对于亡血虚人,不可用此法,以防更虚正气。对于善后调理,张璐十分推崇归脾汤。盖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善后调理当重视三经用药,归脾汤恰如其法,故为张氏所习用。

  历代医家强调痢疾多属热证,张璐则不以为然,认为属寒属热者均存在。而且不能认为痢疾下白沫者均属寒,痢疾下血者也不能就以为热,临床还应当仔细辨别。若下痢而有血者,当从其血色的紫暗与鲜艳来辨识。若血色鲜紫浓厚者,当属热痢;若血色瘀晦稀淡,或如玛瑙色,则属阳虚不能制阴。二者治疗不同,前者属热,故可用黄连、大黄之类寒凉药物。若阳虚不能制阴的血痢,当以温理其气为主,气行则血可摄。若妄用疏利之法,使人身之津液随之而下,则血不能止,若妄用苦寒之药,则更伤其阳,致变证百出。对于阴虚下痢,身热则邪热更甚,阴血更伤,故其病多危。与伤寒下痢不同,伤寒阴证,易伤阳气,故见身热手足温为阳气回复而可治,见有厥逆不返为阳绝主死。此外,挟邪之痢与时行疫痢亦有身热,治当去其邪气,邪气去则身凉痢止,其病自愈。

  张璐研究伤寒,又重视于几种温病的辨识,并注重舌诊在伤寒辨治方面的应用,对以后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杂病的治疗,重视辨证,擅长温补,成为明清时期温补学派的医家之一。正是由于张璐在学术上的较大影响,故而后人称其为清初医学三大家之一。

  下载《古代名医》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