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朴
浓朴
(《本经》中品)
【校正】并入有名未用逐折。
【释名】烈朴(《日华》)、赤朴(《别录》)、浓皮(同)、重皮(《广雅》)
,树名榛(《别录》)
,子名逐折(《别录》)。
时珍曰︰其木质朴而皮浓,味辛烈而色紫赤,故有浓朴、烈、赤诸名。
颂曰︰《广雅》谓之重皮,方书或作浓皮也。
【集解】《别录》曰︰浓朴生交趾、冤句。三月、九月、十月采皮弘景曰︰今出建平、宜都。极浓、肉紫色为好,壳薄而白者不佳。俗方多用,道家不须也。
颂曰︰今洛阳、陕西、江淮、湖南、蜀川山谷中往往有之,而以梓州、龙州者为上。木高三、四丈,径一、二尺。春生叶如槲叶,四季不凋。红花而青实。皮极鳞皱而浓,紫色多润者佳,薄
宗奭曰︰今伊芳阳县及商州亦有,但薄而色淡,不如梓州者浓而紫色有油。
时珍曰︰朴树肤白肉紫,叶如槲叶。五、六月开细花,结实如冬青子,生青熟赤,有核。七、八月采之,味甘美。
皮
【修治】曰︰凡使要紫色味辛者为好,刮去粗皮。入丸散,若入汤饮,用自然姜汁八两炙尽为度。
大明曰︰凡入药去粗皮,用姜汁炙,或浸炒用。
宗奭曰︰味苦。不以姜制,则棘人喉舌。
【气味】苦,温,无毒。
《别录》曰︰大温。吴普曰︰神农、岐伯、雷公︰苦,无毒;李当之︰小温。
权曰︰苦、辛,大热。
元素曰︰气温,味苦、辛。气味俱浓,体重浊而微降,阴中阳也。
杲曰︰可升可降。
之才曰︰干姜为之使。恶泽泻、硝石、寒水石。忌豆,食之动气。
【主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本温中益气,消痰下气,疗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胸中呕不止,泄痢淋露,除惊,去留热心烦满,浓肠胃(《别录》)。健脾,治反胃,霍乱转筋,冷热气,泻膀胱及五脏一切气虚吼,(甄权)。
【发明】宗奭曰︰浓朴,平胃散中用,最调中。至今此药盛行,既能温脾胃,又能走冷气,为世所须也。元素曰︰浓朴之用有三︰平胃,一也;去腹胀,二也;孕妇忌之,三也。
虽除腹胀,若药也。
泻哉﹗其治腹胀者,因其味辛以提其滞气,滞行则宜去之。若气实人,误服参、药多补气,胀闷或作喘,宜此泻之。
浓肠胃,去腹满,果是也。若与橘皮、苍术同用,则能除湿满,所谓温中益气是也。与解利药同用,则治伤寒头痛;与泻痢药同用,则浓肠胃。大抵其性味苦温,用苦则泄,用温则补也。故成无己云︰浓朴之苦,以泄腹满。
【附方】旧九,新五。
浓朴煎丸︰孙兆云︰补肾不如补脾。脾胃气壮,则能饮食。饮食既进,则益营卫,养精血,滋骨髓。是以《素问》云︰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形不足者,补之以气。此药大补脾胃虚损,温中降气,皮切片),以水五升同煮干,去姜,焙朴。以干姜四两,甘去草,焙姜、朴为末。用枣肉、生姜同煮熟,去姜,捣枣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下。一方加熟附子。(王《百一选方》)
炙黄为末。非时米饮调下二钱匕。(《圣惠方》)
五枚,以水一斗二升,煎取五升,入大黄四两,再煎三升。温服一升,转动更服,不动勿服。(张仲景《金匮要略》)
十枚,大枳实五枚,桂二两,生姜五两,以水一斗,煎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呕者,加半夏五合。(《金匮要略》)
黑)为末。以陈米饮调服二钱匕,日三服。(《斗门方》)
朴、干姜等分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下。(鲍氏方)
痰惊︰梓朴散︰用梓州浓朴一两,半夏(汤泡七次,姜汁浸半日,晒干)一钱,以米泔三升同浸一百刻,水尽为度。如未尽,少加火熬干。去浓朴,只研半夏。每服半钱或一字。薄荷汤调下。(钱乙《小儿直诀》)
姜二两,水六升,煎取二升,分三服。此陶隐居方也。唐‧石泉公王方庆《广南方》云︰此方不惟治霍乱,凡诸病皆治。《圣惠方》︰用浓朴(姜汁炙),研末。新汲水服二钱,如神。
痢水谷久不瘥者︰浓朴三两,黄连三两,水三升,煎一升,空心细服。(《梅师浓朴生研,猪脏(煮)捣和,丸梧桐子大。每姜水下三十丸。(《十便良方》)
脾不调,肾气混浊。用浓朴(姜汁炙)一两,白茯苓一钱,水、酒各一碗,煎一碗,温服。(《经验良方》)。月水不通︰浓朴三两(炙切)。水三升,煎一升,分二服,空心饮。不过三、四剂,神验。一加桃仁、红花。(《子母秘录
逐折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疗鼠,明目益气(《别录》)。
【正误】《别录》有名未用曰︰逐折杀鼠,益气明目。一名百合,一名浓实,生木间,茎黄。七月实,黑如大豆。弘景曰︰杜仲子,亦名逐折。《别录》浓朴条下,已言子名逐折;而有名未用中复出逐折,主治相同,惟鼠、杀鼠字误,未知孰是尔?所云浓实,乃浓朴实也,故皮谓之浓皮。陶氏不知,援引杜仲为注,皆误矣。今正之。
【附录】浮烂罗勒藏器曰︰生康国。皮似浓朴,味酸,平,无毒。
浓朴
- 浓朴《本草备要》
- 浓朴《本草便读》
- 浓朴《本草乘雅半偈》
- 浓朴《本草乘雅半偈》
- 浓朴《本草崇原》
- 浓朴《本草崇原》
- 浓朴《本草从新》
- 浓朴《本草撮要》
- 浓朴《本草分经》
- 浓朴《本草分经》
- 浓朴《本草害利》
- 浓朴《本草害利》
- 浓朴《本草经集注》
- 浓朴《本草经解》
- 浓朴《本草经解》
- 浓朴《本草蒙筌》
- 浓朴《本草求真》
- 浓朴《本草思辨录》
- 浓朴《本草思辨录》
- 浓朴《本草图经》
- 浓朴《本草图经》
- 浓朴《本草新编》
- 浓朴《本草新编》
- 浓朴《本草衍义》
- 浓朴《本草易读》
- 浓朴《本草易读》
- 浓朴《本草择要纲目》
- 浓朴《本草择要纲目》
- 浓朴《本经逢原》
- 浓朴《得配本草》
- 浓朴《冯氏锦囊秘录》
- 浓朴《顾松园医镜》
- 浓朴《雷公炮制药性解》
- 浓朴《雷公炮炙论》
- 浓朴《雷公炮炙论》
- 浓朴《名医别录》
- 浓朴《千金翼方》
- 浓朴《汤液本草》
- 浓朴《外科全生集》
- 浓朴《吴普本草》
- 浓朴《新修本草》
- 浓朴《药鉴》
- 浓朴《药鉴》
- 浓朴《药征》
- 浓朴《药征》
- 浓朴《医学入门》
- 浓朴《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浓朴《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 浓朴《证类本草》
- 浓朴《证类本草》
- 川浓朴《药性切用》
- 浓朴煎《是斋百一选方》
- 浓朴解《医学衷中参西录》
- 浓朴解《医学衷中参西录》
- 浓朴散《博济方》
- 浓朴散《妇人大全良方》
- 浓朴散《是斋百一选方》
- 浓朴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浓朴汤《备急千金要方》
- 浓朴汤《备急千金要方》
- 浓朴汤《备急千金要方》
- 浓朴汤《备急千金要方》
- 浓朴汤《备急千金要方》
- 浓朴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浓朴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浓朴丸《妇人大全良方》
- 浓朴煎丸《是斋百一选方》
- 浓朴温中《汤头歌诀》
- 浓朴温中《汤头歌诀》
- 白术浓朴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半夏浓朴汤《备急千金要方》
- 当归浓朴汤《冯氏锦囊秘录》
- 浓朴大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 浓朴麻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 浓朴麻黄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 浓朴七物汤《备急千金要方》
- 浓朴三物汤《备急千金要方》
- 浓朴温中汤《内外伤辨》
- 七物浓朴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人参浓朴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栀子浓朴汤《伤寒括要》
- 栀子浓朴汤《伤寒寻源》
- 栀子浓朴汤《伤寒寻源》
- 栀子浓朴枳实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 第三服兼补浓朴汤《备急千金要方》
- 桂枝加浓朴杏仁汤《伤寒括要》
- 桂枝加浓朴杏仁汤《伤寒寻源》
- 桂枝加浓朴杏仁汤《伤寒寻源》
- 桂枝加浓朴杏仁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 桂枝加浓朴杏子汤证《伤寒九十论》
- 桂枝加浓朴杏子汤证《伤寒九十论》
- 浓朴半夏生姜甘草人参汤《伤寒括要》
- 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医述》
- 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伤寒寻源》
- 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伤寒寻源》
- 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 麦芽谷芽山楂神曲浓朴橘红枳实青皮枳壳薄桂乌药大腹皮莱菔子槟榔《轩岐救正论》
- 麦芽谷芽山楂神曲浓朴橘红枳实青皮枳壳薄桂乌药大腹皮莱菔子槟榔《轩岐救正论》
《本草纲目》木部
- 柏
- 柏实
- 柏叶
- 柏枝
- 柏脂
- 柏根白皮
- 松
- 松脂
- 松节
- 松叶
- 松花
- 松根白皮
- 松木皮
- 杉
- 杉木
- 杉皮
- 杉叶
- 杉子
- 桂
- 菌桂
- 天竺桂
- 月桂
- 木兰
- 辛夷
- 沉香
- 蜜香
- 丁香
- 檀香
- 白旃檀
- 紫檀香
- 降真香
- 楠
- 樟
- 钓樟
- 乌药
- 乌药根
- 乌药叶(乌药嫩叶)
- 乌药子
- 兜娄婆香
- 必栗香
- 枫香脂
- 薰陆香
- 没药
- 骐竭
- 质汗
- 安息香
- 苏合香
- 詹糖香
- 笃耨香
- 龙脑香
- 樟脑
- 阿魏
- 芦荟
- 胡桐泪
- 返魂香
- 柏木
- 檀桓
- 小柏
- 黄栌
- 浓朴
- 杜仲
- 杜仲皮
- 杜仲芽
- 椿樗
- 漆
- 干漆
- 漆叶
- 漆子
- 漆花
- 梓
- 梓白皮
- 梓叶
- 楸
- 楸木白皮
- 楸叶
- 桐
- 桐叶
- 桐木皮
- 桐花
- 梧桐
- 罂子桐
- 桐子油
- 海桐
- 海桐木皮
- 刺桐花
- 楝
- 楝实
- 楝根,楝木皮
- 楝花
- 楝叶
- 槐
- 槐实
- 槐花
- 槐叶
- 槐枝
- 槐木皮,槐根白皮
- 槐胶
- 檀
- 荚
- 秦皮
- 合欢
- 合欢木皮
- 皂荚
- 皂荚子
- 皂荚刺(天丁)
- 皂荚木皮,皂荚根皮
- 皂荚叶
- 肥皂荚
- 无患子
- 栾华
- 无食子(没石子)
- 诃黎勒(诃子)
- 婆罗得
- 榉
- 榉木皮
- 榉叶
- 柳(杨柳)
- 柳华(柳絮)
- 柳叶
- 柳枝,柳根白皮
- 柳胶
- 柽柳
- 水杨
- 白杨
- 白杨木皮
- 白杨枝
- 白杨叶
- 棣杨
- 松杨
- 榆
- 榆白皮(榆皮)
- 榆叶
- 榆花
- 榆荚仁
- 朗榆
- 芜荑
- 苏方木(苏木)
- 乌木
- 桦木
- 桦木皮
- 桦木脂
- 戾木
- 榈木
- 棕榈
- 潭木
- 柯树
- 乌木
- 乌木根白皮
- 乌木叶
- 乌木油
- 巴豆
- 大风子
- 海红豆
- 相思子
- 猪腰子
- 石瓜
- 桑
- 桑根白皮
- 桑皮中白汁
- 桑椹(文武实)
- 桑叶
- 桑枝
- 桑柴灰
- 柘
- 楮
- 楮实,楮桃
- 楮叶
- 楮枝茎
- 楮树白皮
- 楮皮间白汁
- 枳
- 枳实
- 枳壳
- 枳根皮
- 枳嫩叶
- 枸橘
- 栀子
- 酸枣
- 白棘
- 蕤核
- 蕤核仁
- 山茱萸
- 山茱萸实
- 胡颓子
- 金樱子
- 郁李
- 郁李核仁
- 郁李根
- 鼠李
- 鼠李子
- 鼠李皮
- 女贞
- 女贞实
- 女贞叶
- 冬青
- 枸骨
- 卫矛
- 山矾
- 似山矾
- 南烛
- 五加(五加追风,五佳,五花)
- 五加皮
- 枸杞
- 枸杞苗
- 枸杞地骨皮
- 枸杞子
- 溲疏
- 杨栌
- 石南
- 石南叶
- 石南实(鬼目)
- 牡荆
- 牡荆实
- 牡荆叶
- 牡荆根
- 牡荆沥
- 蔓荆
- 蔓荆实
- 栾荆
- 栾荆子
- 石荆
- 紫荆
- 紫荆木,紫荆皮
- 木槿
- 木槿皮,木槿根
- 木槿花
- 木槿子
- 扶桑
- 木芙蓉
- 木芙蓉叶,木芙蓉花
- 山茶
- 山茶花
- 山茶子
- 蜡梅
- 伏牛花
- 密蒙花
- 木绵
- 柞木
- 黄杨木
- 不凋木
- 卖子木(买子木)
- 木天蓼
- 放杖木
- 接骨木
- 灵寿木
- 吻头木
- 木麻
- 大空木
- 茯苓
- 赤茯苓
- 茯苓皮
- 茯神
- 琥珀
- 珀
- 猪苓
- 雷丸
- 桑上寄生(寄屑,寓木)
- 松萝
- 枫柳
- 桃寄生
- 柳寄生
- 占斯
- 石刺木
- 竹
- 竹叶
- 淡竹叶
- 苦竹叶
- 竹根
- 淡竹根
- 苦竹根
- 甘竹根
- 淡竹茹
- 苦竹茹
- 竹茹
- 淡竹沥
- 竹沥
- 苦竹沥
- 慈竹沥
- 慈竹箨
- 竹实
- 山白竹(小白竹)
- 爆竹
- 竹黄
- 仙人杖
- 鬼齿(鬼针)
- 淮木
- 城东腐木
- 东家鸡栖木
- 古厕木
- 古榇板
- 震烧木
- 河边木
- 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