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好中医

  □ 范金茹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笔者习医从医三十载有余,愧无建树,今不揣浅陋,略谈其过程中的管见如下:

  背诵是基础

  中医学由于其博大精深的学科特性,“上及天文,下穷地理,中悉人事”,有太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需要背诵记忆。如经典著作、药物的性味归经功用、方剂的组成、功能主治等。40岁以前,是背诵的黄金年龄,在各年龄段、各专业层次应有自我评价指标,不妨把英文考级、计算机考级、各种资格证考试的模式引入其中,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进行客观评估,如能背多少经文,掌握了几百个方、几百个药,还是上千个方药。背诵靠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领悟是关键

  有人言:中医学高深莫测,易学难精。此说不无道理。中医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年的医书是写在竹简上的,文词简洁、言简意赅,古今字义已大相径庭,故领悟的第一要义是领悟经文的文词本义。

  如“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脉绝不至曰死”,其中“诸”、“皆”、“死”非今之意。第二要义是领悟其内涵,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指导临床。例如:《金匮要略》生姜,为什么?常言肺无阳虚,却有温肺法,温肺的目的是什么?《金匮要略》中有原文:“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心气不足”用“泻心汤”显然不对,有人认为是传抄错误、有人解释为仲景的笔误,如此说法实属不解。如果结合临床应该怎样解释呢?吴鞠通为何把白虎汤称为辛凉重剂?问题多多,不胜枚举,答案也并非唯一,在此不赘述。

  问而且答

  薛生白《湿热病篇》中原文,有许多是这种格式:湿热证,……证候,……药等味。读此经文,你会苦于无方名,不便学习记忆,临床难借鉴运用。也因为此,我们现在也很少知道薛氏的方剂。在20世纪90年代,笔者师从全国老中医药专家王行宽教授学习时,侍诊摘抄了许多有效案例,如何学到老师的经验方,并能传承它,是我想解答的问题。于是十余年来,我将吾师验方归纳、拟名、方解、述评,如柴百连苏饮、清肝泻心汤、圣愈联珠汤、诸痹汤等。如此之举,自己可临证效仿,同道也可受益,老师的学术思想得以彰显和传承。

  以上个人管窥锥指之见,多有妄言与不妥,恭请商榷、赐教。诸家之说,兼容并蓄,必精勤不倦,博学旁收。“德、精、仁、术”是医者之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