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恩师张汉祥先生
□ 石国璧 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
张汉祥老师(1911.9~1983.10)是天津市人。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留在协和医院工作。日本占领北平后,随协和医院一批专家转到兰州中央医院工作。解放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陆军医院药房主任、西北军区高干休养所长、甘肃省一、二、三、四届政协常委、甘肃省中医门诊部主任、省中医医院院长、省中医学会副会长、省新医药研究所主任医师等职。他既是药学专家,又专长中医,给许多党政军领导和群众看好过病,在甘肃省及全国有很高的威望。
我1953年兰州卫校毕业后,先到甘肃卫生厅工作,后到省卫生厅中医门诊部上班。我既当张汉祥老师和柴胡用到30克,服药后病人有了肠鸣音,大便通了,病人得救了。患者家属万分感谢。
重视总结经验,提高临床疗效
1954年,他担任甘肃省卫生厅中医门诊部(甘肃省中医院前身)主任期间,要求每位医生,对凡是看过二次仍无效的病例,必须请其他医生会诊讨论。他规定每周四下午为会诊讨论时间,对每个病例,各抒己见,发表看法。这样既有利于病人,也有利于医生本身业务水平的提高。
1965年,他要求我把医院治疗过的“肝硬化”患者的病例作一次详细统计总结。结果发现有些患者几个疏肝利水的方剂轮流转,医生没有尽心寻求新的治疗方法。老师针对此事在大会上讲:医生给患者开一个方子,必须要有根据,不能随便开;改一个方子,也要有改的理由。医生必须对患者有高度负责的精神。要有治好病的信心,不能一见疑难病症,自己就没信心,应付治疗,失去抢救时间。这些教导,使我受益终生。对于癌症等疑难病症,不是都治不好,我们老前辈治好的例子很多,而我们学了西医,受西医的影响,自己心里打了退堂鼓,失去信心,就是能治好的病也治不好了。“信心比黄金都重要”,医生的信心,病人的信心,在治疗中确实十分重要。
建言献策,发展中医
老师曾多次向有关领导就中医药发展问题建言献策。上世纪50年代初,毛主席请他吃饭,他向毛主席直接面陈了许多发展中医药的建议,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功不可没。他感到毛主席对中医中药了解很深。毛主席问到他给某位将军夫人看病的事,并对他说:“以后有什么困难,可以直接给我写信。”“文革”期间他遭受迫害,我建议给毛主席写信,他摇头不同意。(作者为甘肃省卫生厅原副厅长、省中医药研究院原院长,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