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少辛增酸防秋燥

  □ 王彤

  8月23日为24节气中的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这时的三伏天已过或接近尾声。处暑过后天气转凉,天气开始转入秋季。中午热,早晚凉,昼夜形成较大的温差。昼热夜凉的气候,对人阳气的收敛形成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养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天气由热转凉,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所以,人们的起居作息也要做相应的调整,须早睡早起。

  二是处暑要预防“秋燥”。一般来讲,人体感觉最舒适的空气相对湿度是40%~60%,过高过低都会感觉不舒适。由于秋天空气中的水气含量小,其相对湿度下降,特别是空气的相对湿度低于30%以下时,人们就会感觉到皮肤干涩粗糙,鼻腔干燥疼痛或口燥咽干,大便干结等,需要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以避免发展为疾病(即“秋燥症”)。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科学睡眠防秋困

  处暑之后,我国很多地区的气温会逐渐下降,暑气消退意味着秋天的来临。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处暑期间,天气由热转凉,很多人都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也就是“秋乏”,秋乏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处暑节气正处于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人的起居应相应调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秋乏”。

  那么,在处暑之后,什么样的睡眠方式最有利于身体健康呢?《百合、蜂蜜和汤、粥等。这些都是天然的润燥食物,都具有与葡萄同样的功能,搭配食用效果更佳。

  除此之外,您也可以尝试“一咸一甜”两个简单的方法。水在人体内容易流失,如果在白开水中加少量盐,少量多次饮用,就会减少水分流失。另外,蜂蜜具有润肺、养肺的作用,同样是对付秋燥的法宝。“朝朝盐水,晚晚蜜汤”这句话,讲的就是秋季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