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为医情独中

  □ 徐小龙 江西省修水县野生药材开发研究所

  上世纪50年代初,笔者出生在江西省修水县幕阜山区的一个医药世家。先辈从清同治年间起即为中草药医师,到伯祖徐德壮正式挂牌行医,取名为隐芗阁草药堂。家父徐空群幼承家学,精研岐黄,曾在解放军部队当过几年军医。转业回乡在基层从事中医事业30多年,救死扶伤,名闻桑梓。

  笔者从小就与中草药结下了不解之缘,经常跟随父亲上山采药为民治病,上世纪70年代就当了赤脚医生,通过长期努力学习,取得乡医资格,已从事中医临床和中草药研究工作40余年。

  幼年学医,“先当神农尝百草”

  笔者家地处赣西北幕阜山腹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蕴藏着丰富的中草药资源。笔者上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利用星期天、寒暑假,跟随父亲进山认药、采药,亲身体验了“神农尝百草”的滋味。由于经常去崇山峻岭的森林深处寻找天然药物,不仅了解了中草药特定的分布规律,而且熟悉了其生长特性及地理环境,已认识了中草药标本5000多味。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合作医疗的中草药运动伊始,我们村里就自采、自种、自制中草药为当地老百姓提供医疗服务。笔者被任命为长春大队采药队队长,并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当代小神农”。从此笔者就组织村民上山采药,进山后,我们不顾疲劳在荆棘中跋涉,在悬崖上攀缘,认真地采挖着各种野生药材,先后采到三七草20克,枫树球5个。服3剂后,患者腰痛明显减轻,按原方加伸筋草10克,继服3剂而愈。

  后继乏人,凤毛麟角“草根医”

  《中国中医药报》曾报道过山西省仁爱医院院长李廷俊“草根医生”出身的医德风范和先进事迹。李廷俊说,当医生要当“草根医生”,才能深知山区农民的疾苦,对平民百姓尤其是困难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的现象才能有切身体会。笔者正是以山区农民“草根医生”的身份,心中时刻牢记“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两大精髓,长期以原农村合作医疗的传统作风,至今坚持上山采挖野生药材,应用于临床。坚持为老百姓提供安全、有效、简便、价廉的中医药服务,常用几毛、几元最多几十元钱的中草药偏方,以及针灸、推拿为乡亲们治好了诸如牙痛、胃病、黄疸型肝炎、肾炎水肿、痈肿疔毒、带状疱疹、湿疹、高热、肠炎、痢疾、风湿病、肩周炎等多种疾病。村民们说,去医院没有个几十、几百甚至上千元,别想治好病。然而,即使是基层农村,像笔者这样的“草根医生”已是“凤毛麟角”,后继乏人了。

  现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但是存在“重西医,轻中医”的问题,有的地方甚至全被西医垄断。在农村,不用说找个过去那样的“名老中医”,就是去找个不开一片西药的“纯中医”号脉,也不见得是一件容易事。这种境况的改变任重而道远,非一人之力、一时之功所能扭转。

  笔者建议上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鼓励和支持基层“草根医生”(民间中医)以“师带徒”的传承方式,言传身教为中医留下命脉。中医之根在基层,农民迫切需要中医,在基层农村大量培养“纯中医”已是燃眉之急,否则要不了10年时间,真正的“草根医生”将不复存在。

  笔者家传验方即达100多个,其中不乏“秘方”,用这些方子治病,曾取得相当好的效果,否则笔者这个“草根医生”早就失业了。希望上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能让我们民间中医薪火代代相传,真正地予以扶持,使之得到充分的发展空间,笔者诚愿将家传中草药偏方、“秘方”奉献给社会,并立志“探索植物医用价值,发挥草药治病功能”,更好地服务乡村、服务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