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免偏嗜 饥寒防失宜--《内经》告诉我们如何饮食养生(上)
□ 马作峰 姜瑞雪 王平 张六通 湖北中医药大学
编者按:我国的传统养生学有着悠久的历史,《葛洪在《抱朴子》中对《内经》五味损伤学说,运用五行学说进行了解释,谓:“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此五行自然之理也。”因此,调节五味的平衡对于维持脏腑功能具有重要意义,避免五味的偏嗜是中医饮食养生的首要原则。
节饥饱,避免饥饱失宜
饮食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灵枢·平人绝谷》云:“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素问·平人气象论》云:“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都强调了饮食水谷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出了饮食要发挥其营养作用,一定要“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即饥饱要适宜。
如果长期饮食过饱,则会引起肠胃受伤等病变,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反之,如果长期饮食过饥,又会造成气血津液的化生不足。《灵枢·五味》说:“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灵枢·五癃津液别》说:“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说明如果长期饮食摄入不足,会形成脑髓不足,骨失所养等病变,因此,避免饮食的饥饱失宜对于饮食养生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节寒热,防止过寒过热
《内经》对食物的要求是“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灵枢·师传》),否则,“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灵枢·小针解》)。关于饮食过寒过热对人体造成的损害,《内经》还进行了举例说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指出饮食寒热主要伤人六腑。具体而言,六腑中又以胃肠首当其冲,饮食过冷则易伤胃阳,过热则易伤胃阴,尤其是进食过热食物被认为是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主要诱因。因此,饮食的温度应该根据季节和环境温度适当调整,以适合人体温度为宜,即所谓“热无灼唇,寒无冰齿”。
此外,《内经》还对饮食寒热失宜影响五脏的情况进行了描述,其中尤其重视饮食过寒对五脏的损害,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愁忧恐惧则伤心,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指出饮食过寒可以伤肺而致气机上逆。《素问·欬论》对寒饮伤肺的描述则更为具体,说:“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目前,随着冰箱等制冷设备的普及,饮食过寒,损伤肺脏的情况越来越多,尤其是青少年过食冷饮而致久咳不止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充分证明了《内经》理论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