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天身体寒不是怪病

  本报记者 胥晓琦

  据《南昌晚报》日前报道,江西省南昌市的刘女士在人人都感到酷热难耐的三伏天,不但因怕冷身着秋装,手里还拿着棉衣,以备在有空调的公共场所穿!她说,今年春天,自己突然感到背部发凉,好像有个大冰块敷在背部,这股寒气还会在体内移动如到腹部。有的医生说她是“血气不旺,血不养经,而且长时间受这股寒气侵扰,心理有阴影”。

  为什么刘女士的病情如此“怪异”?医生的说法对吗?这种情况应该如何治疗?昨日,记者就这些问题专访了北京垂杨柳医院中医科主任赵兰才。

  神经受压感觉寒凉

  “其实,刘女士得的病并非是什么少见的怪病。我们在临床上经常能见到类似病人。刘女士的年龄应该是中年以上,这一年龄段的人多有肾虚和气虚,都属于阳虚范畴;她在三伏天感觉寒冷的症状就是阳虚证的典型表现。而血虚主要是阴虚,因此阴虚证的表现不是这样。所以,刘女士至少主证不是血虚,而是肾阳虚、气虚。”赵兰才告诉记者。

  他解释说,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刘女士的主要症状显示了其躯体感觉神经异常,无明显外伤诱因发生的这种情况,在中年人来说应考虑是否有颈椎或腰椎的骨质增生,压迫了脊髓的感觉神经,造成其感觉异常。她应该做核磁共振检查颈椎和腰椎情况。如果有椎孔狭窄压迫脊髓神经根,可以通过手术治疗解除神经根压迫;如果不愿意做手术,可以服中药治疗,中医的治则是温补肾阳、补气、通络。

  “最近,我就看过一位类似刘女士的病人。大热天,别人都出汗、穿短裤,他总感觉下肢发凉、怕风,总是穿着秋天穿的棉毛裤。其实,他的皮肤温度与别人一样,并不凉。经过核磁共振检查,这位病人确诊为腰椎骨质增生,且压迫了脊髓神经根,最终做手术治愈了。”赵兰才说。

  他还讲解说,对于一些神经压迫较轻的病人,中医手术也能解决问题。例如,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原所长邓良月和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中心微创医学研究室主任黄枢就曾介绍,应用从传统“九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刃”的针灸针治疗了两例类似刘女士的病人。一位病人总是感觉前臂疼痛,而且非常怕冷,夏天也要戴着棉袖套,医生检查发现其皮下神经的一个穿出孔狭窄,用这种针灸针把那个穿出孔稍微扩大了一下,病人就痊愈了;另一位病人,十年来都是穿着皮背心睡觉,因为哪怕是有轻微的温度变化如风吹、夜间气温下降,他就感觉到腰背寒冷、疼痛,其病因是脊椎间的一个神经穿出孔狭窄将腰神经的后支卡住了,医生也是应用那种针灸针为病人治愈了疾病。

  “冬病”多为阳虚证

  “中医认为,怕冷、感觉寒凉一般都是阳虚证或以阳虚证为主的病证。而引起阳虚证的疾病很多,除了上述疾病外,还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冠心病、消化性溃疡、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等。这些疾病被统称为‘冬病’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指病痛易在寒冷的冬季发作或加重;另一方面,是指得这些病的人因阳气不足而过于怕凉,即使在盛夏往往也像在冷天一样穿较多衣服,睡觉要盖着被子、穿着袜子。”赵兰才说。

  据他介绍,眼下时兴的冬病夏治最适合治疗这些以阳虚证为主的疾病。在夏季,中医采用适当的调治方法,以改变病人的体质、去除其诱因,就能预防或减少疾病发作乃至根治。具体举例说,中医认为肺主皮毛、开窍于鼻,因此最常见的“冬病”是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等;还有,上述夏季有异常寒凉感的病人,以及有寒性胃痛、腹泻、心绞痛的病人都属于有“冬病”。他们可以选用温散风寒的中药甘草汤、六君子汤温阳健脾;遇凉腹痛、便稀者可服用附子理中汤。

  “三伏灸” 患有慢性关节疼痛、背痛、肩痛、四肢痛者,可请针灸医师辨证选取大椎、肺俞、膏肓等穴位进行灸疗。

  “三伏泡” 有些人几乎每年冬天都长冻疮,在炎热的暑天,可以请中医师开一些中药,用水煎后的药液浸泡手脚,以预防冬天冻疮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