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看待中药不良反应
正确看待中药不良反应
沿用了几千年的中药以其安全性大受世人青睐。尽管中药不良反应确实比西药小而轻,但中药仍然存在不良反应。怎样看待中药不良反应,是个既有学术意义,又有现实意义的大问题。
自从化学药品问世以来,很多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得到有效遏制。但随之而来的药品不良反应,也给人类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相继发生的,以“反应停事件”为代表的一系列严重药品不良反应,被西方人士称之为“药物公害”,使药品不良反应很快成为全球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相比之下,沿用了几千年的中药以其安全性大受世人青睐。正当中药不断走出国门的时候,却突然引发出“中药肾毒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因此,怎样看待中药不良反应,是个既有学术意义,又有现实意义的大问题。
什么叫中药不良反应
顾名思义,中药不良反应是指中药在临床应用中引起的不良反应,属于药品不良反应的一部分。
我国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规定:“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该规定明确指出构成药品不良反应必须兼备三个条件:一是“合格药品”;二是“正常用法用量”;三是“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判断是否属于药品不良反应,必须用上述规定去衡量。如果上述药品不良反应是中药引起的,就是中药不良反应。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和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是一致的。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规定中的“正常用法”是指药品的正常应用范围,相当于《中国药典》一部中“功能与主治”项的范围,或药品说明书中“功能与主治”项规定的范围,而不是《中国药典》一部或药品说明书“用法与用量”中的“用法”规定的范围(该“用法”规定的是“给药方法”,如口服、外用等)。
中药不良反应不容否认
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中药也不例外,既有促进健康的正面效应——疗效,也有妨害健康的负面效应——不良反应。曾经大肆宣扬的“中药没有不良反应”、“纯天然药物没有毒副反应”的炒作是出于商业目的,误导广大患者。如今这股歪风虽已刹住,但“中药没有不良反应”的观点在不少人的认识里依然存在,应当纠正。
尽管中药不良反应确实比西药小而轻,但中药仍然存在不良反应。我们可从两个方面看中药存在不良反应的理论依据。从传统中医药理论来看:中医学认为,人体由阴阳所代表的两种物质产生和形成,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的:“生之本,本于阴阳。”并认为,人体只有保持阴阳相对平衡才能健康生活,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如若人体出现阴阳失衡,那就必然生病,而治病就是促使失衡的阴阳归于平衡。中医治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用中药。什么是中药呢?中药理论认为,就性质和作用而言,无药不偏,无药不毒,诚如《柴胡汤近两千年之久,至今依然安全、有效、经常使用。
确认中药不良反应的难点
根据中药不良反应的含义,从以下4个方面简略说明确认中药不良反应的难点。
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很多
认定中药不良反应的首要条件必须是合格药品引起的。判断中药药品是否合格,可从原料和制剂两个方面着手。原料质量与药材品种、生长环境、生长年限、采收季节、炮制加工、贮存条件等有关;制剂质量与制备工艺是否合理,质量标准是否定得合理、药品质量是否可控等有关。以品种是否正确来说,一般中医师若缺乏足够的中药材学专业知识,也是不容易确认的。
不易界定是否属于正常用法用量
中医用药讲究辨证论治,中药的应用范围本来就缺乏很明确的界限,加上实际用药时往往对患者的病证了解、记录不清或不准,以致事后回忆成问题;其用量以饮片而言,往往差异较大,如以《中国药典》规定的用量为硬指标,超过就按超剂量论,对此尚有争议,因为《药典》中的中药用量尚需进一步研究才能确定。
中药不良反应易被疏忽
中医习惯用复方药品治病,其药味多,成分复杂,而每种化学成分常常含量比较少,作用不够显著,以致某些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表现不明显,于是就难于被发现、被确认。因为中药不良反应往往少而轻,加之对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力度不够,所以易被疏忽。今后应当加大对中药不良反应监测的力度。
目前国际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发展迅速,而我国目前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起步不久,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的资料,注意同国际接轨,进一步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在中药不良反应监测方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应当有志气、有能力从中药不良反应的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