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缘由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大多数中药的毒副作用知之甚少,甚至错误的认为中药没有副作用。然而近年来,因使用中药而产生的不良反应甚至中毒致死的临床报道日渐增多,尽管其中绝大部分产生不良反应的致病机制尚待研究,但在临床使用上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笔者认为,造成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1.药物自身的毒性及用量不当。 《黄连与氨苄青霉素混合后颜色变深。因此,对临床中西药的配伍,特别是注射用药时,还需要谨慎、小心,多做一些深入研究
4.过敏反应。 一般情况下使用中药较少发生过敏反应,但近年来也有有关的报道。北京鼓楼中医院曾报道过1例4岁女孩因咳嗽,用急支糖浆配伍再林使用,结果发生过敏反应的病例。患者眼睑及口唇肿胀,面部、躯干及四肢散在大小不等的红色丘疹,搔痒,经抗过敏治疗后症状消失。半年后患者再次服用急支糖浆,但未同时服用其它任何药品,然而第二次又发生同样的过敏反应,停药后自行消失。临床上急支糖浆的使用已有许多年,发生过敏反应的病例极其罕见,其致病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又可能与病人为幼儿,而使用剂量偏高有关。因此建议生产厂家在说明书上对用药剂量进行量化,明确标明成人和儿童用量,避免出现“儿童 减”或“遵医嘱”等概念模糊的字眼,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另外临床上对静脉滴注清开灵注射液产生过敏反应的报道已有多起,从资料分析,可能与药物组成个体差异有关。静脉滴注路路通和刺五加注射液产生过敏反应的致病机制也可能与此有关。因此,临床上使用中药注射也应注意观察,对产生过敏反应及时发现,及时停药,及时治疗,同时应进行中药不良反应的临床检测确保用药的安全、合理、有效。
当然,中药材在保管过程中因措施不当、方法不当,导致药材法美、变质、生虫或者在药材的生长加工过程中药物残留,重金属含量增高等因素,也是对人体造成危害的原因。在调剂过程中,如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称量不准、配药失误也是发生毒性反应的因素。因此,必须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各项操作,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