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结合保护濒危中药资源

  作者简介

  李庆生 云南中医学院院长、教授,云南省省级重点学科“临床僵蚕、雷丸、天竺黄、猴头菌、香菇等。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主要药物。

  从生物学特性看,微生物多具有单细胞无性分裂、生长繁殖速度快、适应力强、营养及生长条件要求低的特点,可进行大量、低成本的生产。从这一特点出发,重视微生物药源及其代谢产物的综合利用,对于濒危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六、增加科技含量,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与方法,提高保护与利用的效益与效率

  1.重视宏观生态、生物群落的保护、恢复与重建,确保濒危中药品中有效成分的品质及其含量,满足中医临床用药的需要

  考察许多濒危中药资源的成因,较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其生态环境、生物群落遭到破坏而严重衰败。它不仅影响到中药资源数量的减少,更会导致其有效成分变异和含量下降。

  2.重视微生态学原理的应用与研究,提高濒危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效益与效率

  近年来,笔者主持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运用微生态学原理及方法,集中研究直接影响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用药、预防、康复的重要基础理论:中医邪正发病学说。初步的研究结果已显示:在人体微生态发生变化,产生疾病时,人体内的优势菌群就由有益菌转为有害菌,由此激活的人体免疫调节功能也会紊乱或低下,“邪正相争”的发病关系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此时,只要运用少量的中药,激活、调节人体微生态的正态环境,或调节主要的免疫环节,将人体内的优势菌群再调节为以有益菌为主,相应的人体免疫调节也会恢复正常水平。如是,就可以减少用药量,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

  3.单体有效成分的研究

  对某些单体有效成分的研究已取得明显成效、其单体的药用作用确切的品种,可在单体有效活性成分研究明晰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微生物发酵工程技术,将该有效成分的基因转录至可用细菌中,利用细菌生长周期短、繁殖力快的特点,大量、规模化地生产临床所需的有效、必需药物。

  4.常规措施

  在引种驯化、野生变家种、种苗培养等濒危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工作中,均应重视重点保证其有效成分、有效部位的品质纯度和含量的富集。

  七、药源保护、利用、开发的规划管理应与临床的用药研究及管理衔接

  重视和加强医事管理与药事管理的统筹协调,以满足临床需求、提高和确保临床疗效为目的,做好包括濒危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在内的药事管理;以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现实状况为依据,在确保疗效标准的前提下,适时、适当地调整某些中医临床用药的方案与习惯。

  根据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用药的需求,有规划、有导向、有组织地开展新药开发研究。在规划与引导的过程中,注意中药资源,尤其是濒危中药资源的综合保护与利用。同时,注意加强新的药源、替代品的研究工作及强度,加大引入和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与方法的力度。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文/李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