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动物饲养(一)-引种

  药用动物驯化养殖是一件既新兴又古老的事业,说它新兴是很多药用动物现在还是野生动物,还没有经过人工驯化工作,说它古老是因为中国对野生动物的驯养,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就是我们今天饲养的家畜、家禽、家蚕、蜜蜂等,其中有很大一部份也是重要的药用动物。当前的药用动物养殖业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在野生变家养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方面尤为欠缺,现就药用动物人工养殖的生物学基础、条件和方法叙述如下:

  1.引种

  种是野生动物变为家养的第一重要环节。它包括生活习性调查、捕捉、检疫和运输等一系列工作。由于人工改变了动物的生活环境,对动物来说是一场生命力和适应性的严峻考验,也是对引种技术水平的实际检验。因为忽视一环节的重要性而导致工作失败的事例是很多的,所以应切实做好下列几项工作。

  (1)习性调查

  习性调查是基础性工作。因为只有摸清动物在野生状态下的生活规律,才能知道在家养时应提供动物那些生活条件,保证动物正常生活、繁殖、生长发育并获取优良的产品。习性调查的内容很多,特别是对动物的栖息环境、食性和行为的调查是非常必要的。

  1)栖息环境调查: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动物在野生状态下对生活条件的要求,栖息区的范围和特点,一年四季的气候和景观变化对动物的影响等。这对确定动物的养殖方式、场舍建筑、设备供应和经营管理等都可以提供基本依据。譬如,动物在越冬期内的环境温度就是一个应深入研究,认真对待的问题,否则会造成动物大量地死亡。北方的养兽场,越冬棚舍或巢箱,其温度条件往往不如背风向阳的林间栖息地或天然的树洞、土穴。片面地认为兽类耐寒性强而忽视对越冬环境的保温会使生产受到很大损失。因为寒冷可导致动物营养代谢的改变,内分泌机能失调,生殖机能障碍,严重地影响动物的生活、繁殖和生长发育。变温动物冬眠期的环境温度应密切注意。

  2)食性调查:食物是动物的首要生活条件。每种动物都有它的食性特点,如麝喜食松萝(山挂面),鼯鼠喜食侧柏,乌鸡喜食颗粒食物,蝎子喜食流质食物;蚯蚓可食腐烂物质,蛤蚧却要吃活食。很多种野生动物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发育阶段存在着食性的变化。如梅花鹿春季喜采食嫩叶、幼芽和花蕾,夏季则以青绿枝叶为主,秋季很喜食橡籽(柞实),冬季除采食地面的枯枝落叶之外,还喜啃食一些树木的树皮。还有一些动物在某些时期对一些植物有特殊的需要,如黑熊在冬睡过后,要采食一些有泻泄作用的植物,以排出它在漫长的冬季直肠中积存的干硬粪便。像其它蛙类一样,蛤士蟆(中国林蛙)在蝌蚪料期以浮游生物和水草为食,到了成蛙阶段,食性发生很大转变,要以活的虫类为食。如果不把这些食性特点调查清楚,人工养殖就很难获得成功。

  3)行为调查:首先要了解动物是群居性还是独居性,以确定群养还是分养。独居性的动物在家养条件下未经驯化而强行群养会使动物之间殴斗、咬伤甚至死亡。另外,了解动物的昼夜活动规律和季节活动规律也很重要。动物昼夜活动包括捕食、饮水、运动和休息等。有的为昼出性,有的为夜出性,也有的晨昏性活动。动物的季节活动包括生殖、生长发育、休眠、蜕皮、换羽或换毛等。有的为春季生殖,有的为秋季生殖,有的冬眠,有的夏眠,形成季节性活动周期。对动物进行人工养殖必须根据这些行为特征,来制定年周期或日周期的饲养管理制度。

  (2)捕捉

  对野生动物的捕捉,除了力求避免对机体的损伤之外,还应注意尽量减少精神损伤。由于精神损伤在外表上没有痕迹,不易观察和发现,往往被忽略。野生动物多胆小易惊,初捕后的护理是十分重要的。在护理原则上一是要保持安静,二是要精心饲喂。要使动物尽快地解除惊恐状态,并适应新的环境。在鸟、兽中长期地惊恐会造成植物性神经系统机能失调,有的出现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生理障碍,造成窒息或心力衰竭而死亡,有的出现消化系统机能紊乱,食欲减退或绝食,也会造成死亡。很多没有外伤的初捕动物,其死亡原因多属于此。所以,对初捕动物要尽量在原地暂养一个时期,保持安静,给予动物最喜食的食物,要养到动物不拒食和精神稳定之后再起运。

  在捕捉野生动物时,要根据引种需要考虑雌雄比例和年龄比例。如蝎子在自然界的雄比例为3:1,在人工养殖时各地都调整为二雌一雄,以保证较高的繁殖率。幼龄动物比成年动物具有易捕获、易运输、易驯化和易养殖等特点,所以在引种时多以幼龄动物为主,从年龄比例上适当搭配。

  (3)检疫

  很多野生动物饲养场,由于引种时不检疫而造成严重后果。野生马鹿的布氏病,训鹿的结核病,野猪的囊虫病,雉鸡的结核病都较普遍。在家养之前必须严格检疫。初捕之后要在原地暂养和观察一段时期,在运回到饲养场后,一般也应与原饲养的动物群隔离,等饲养一段时间之后再合群。

  (4)运输

  野生动物未经驯化,运输时比家畜、家禽类困难大,所以,在运输时要尽量缩短时间,避免时走时停和中途变换运输工具。一般来说,成年动物比幼年动物难运输;雄性比雌性难运输;独居性的比群居性的难运输;肉食性的比草食性的难运输。所以,在运输时应根据动物的体型大小,生理及行为特征,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集中各地经验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方法:

  1)遮光运输:对动物运输笼或运输棚严密遮光,不使留有孔隙。这样能使动物保持安静,减少活动,降低能量消耗。透光孔隙易引起动物探头,冲撞和拥挤不安。一般只有在喂食和给水时,才给予较大面积的光量,使动物顺利地摄食和饮水。

  2)麻醉运输:个别运输困难和路程较近的动物可用此法。用口服、肌肉注射或喷雾等法将动物麻醉,待动物苏醒时即已运输到目的地。要求有较快的运输速度。

  3)淋水湿运:这种方法多应用于鱼类、两栖类及某些种爬行类动物的运输上。这些动物虽然与水的关系非常密切,但由于运输的水容器容量小,经过动物呼吸和排泄,易造成水质污染,溶氧量降低而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增多,易使动物窒息或中毒。淋水湿运不但成活率高而且大大降低了成本。

  4)增水缩食:在陆生动物的运输过程中,保证充足的饮水是非常重要的。食物的质量要高,饲喂量不宜过多,既要保持良好食欲,又要防止过饱。代谢率较高的鸟类及小型兽类饲喂次数应较多,有些代谢率较低的耐饥动物饲喂次数要少,短日程运输甚至可以停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