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岭南鼠疫的预防
中国中医药报 鼠疫自1867年传入北海(当时属广东省的廉州府)后,在岭南流行了半个多世纪。鼠疫流行期间,患者不分男女老幼、职业身份,均可能受传染。“有出门拜客,染疫而亡者;有为人诊病,染疫并祸及家人者;有染疫回家,妻及子女亦相继而亡者;有为亲人料理丧事,染疫而亡者;有出外购物染疫者;有赴局办公染疫者;……有贼入疫家染疫而亡者;有在面馆、妓院传染者;有参加集会庙会,染疫暴亡者。仅1894年广州鼠疫死者,竟达十万之众”。岭南医家在防治鼠疫的过程中,总结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发现了许多有效方药,本文对此做一介绍。
1.对鼠间鼠疫向人间鼠疫传播过程的认识
岭南方志,如光绪《梅菉志稿》、光绪《海阳县志》、宣统《阳江县志》、民国《龙山乡志》,以及清代金武祥的《粟香随笔》等均记载,鼠疫缘于老鼠居于地中,先感地气、地毒而发病,人触死鼠之气而发病。一些鼠疫著作,如岭南鼠疫专家罗芝园的《鼠疫抉微》指出:“疫从地气而来,鼠先染疫而死,死鼠秽气熏人,感之即病。”新会区德森也记载:“曾见疫时,鼠或神呆气钝,昼出于庭,小孩子偶戏弄之,亦次日无病而毙。凡染疫之家必有死鼠,或死于穴中,不及见耳。必搜寻除去,否则触其秽气立毙。”
现代《地黄皆可,以少为贵,不饥则不必食。
5.药物预防
药物预防是平安不染时疫良法。清代梁达樵《辨证求真》指出:“平时用九节石菖蒲二分、银花蕊六钱,煎水一盅,先服三分之一,将三分之二入蜜糖再服可也。何以先服再服,内有法道存焉。先服菖蒲、银花,乃通内窍而辟秽,又嫌菖蒲过燥,不能多服,加入蜜糖再服润燥解毒。若三味同服,又嫌蜜糖腻住秽浊,不能辟疫,是以一立法贵乎精。良方名银蜜平安饮,可无疫症传染也。”
6.迁徙避疫
由于瘟疫的高死亡率和强烈的传染性,民众从求生的本能出发,迁徙避疫成为必然之举。“见有死鼠,则尽室以行,或巢寄山林,或舟浮水面,多服解毒泻热之品,获免甚众”。“近日染病之家纷纷迁徙以避,故省中屋宇多半旷闲,无人居住,而市面生意因之冷淡异常,凡酒店茶楼尤显寂寞,无敢过屠门而大嚼者,贸易中人无不仰屋兴嗟也”。然迁徙避疫,既有能免于染疫的积极一面,也有将一地的瘟疫随着人员迁徙而传入另一地之虞。
7.预防接种
资料显示,鼠疫预防接种在20世纪初,已在岭南的汕头利梅州地区施行。当时的鼠疫预防注射液由日本进口。“1904年下莲鸥汀有流行,当地曾注射鼠疫菌苗,死亡较少”。“1910年福音医院(汕头)有鼠疫预防接种,每人收费2毫,并由院方签保证书,保证三年不染鼠疫,否则赔偿20银元。另有出诊的医务人员脚擦香油,袜内藏臭丸粉以防跳蚤侵害”。
岭南作为鼠疫的流行重灾区,其民众和医家通过对这一瘟疫的长期观察、研究,总结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预防方法,这些预防方法不同程度地起到切断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减少死亡率的积极作用。不论是对鼠疫传播的认识,还是具体的预防方法,均不断取得进步。然而,纵观岭南鼠疫流行史,除香港地区以外,鼠疫预防相对滞后于鼠疫治疗。由于鼠疫的传染性和高死亡率,民众个体分散的防治措施,对于防治瘟疫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政府对公共卫生事务的积极干预和全面参与,关系到整体防疫的成败,任何民众个体的防疫行为都要服务于和服从于政府的防疫方略。政府必须强制执行各种有效的防疫措施,民众要对政府采取的非常规措施给予充分理解,配合、支持政府的防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