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养生需小心谨防被忽悠

  不久前,一个号称营养学专家的人的一句话几乎撬动了各行各业:红薯卖火了,榨汁机热销了,糙米上餐桌了……这些,都出自台湾林光常博士(本报4月3日第188期头版曾对此人理论进行过批驳)的一系列另类养生理论。最近,记者发现,除林博士外,其他另类养生言论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在他们的“忽悠”下,有人嗤之以鼻,有人持观望态度,更多的则被这些“另类观点”折服了。

  林光常本人就毫不讳言——第一本《无毒一身轻》印刷60次,卖出60万本,光版税收入就有几千万元。此外,他每年还有400场演讲,收入更无法估计。除养生书籍外,颠覆传统观念的“始作俑者”还有保健食品、保健器械等。

  “刘太医理论”火遍京城

  最近,一本名为《刘太医说:病是自家生》的健康类图书热销京城。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生命时报》记者看到,这本书被摆在四层生活类图书区很显眼的位置,几位读者正埋头翻看,旁边不时有人向工作人员询问该书的情况。据销售人员介绍,该书不但荣登北京图书大厦热销榜第五名、生活类图书第一名,在各大网上书店的销售量也名列前茅。

  据记者了解,“刘太医系列”的作者自称是明朝永乐太医刘纯第24代承袭人,书中从“皇家养生技巧”到“祖传独特配方”,无不令人怦然心动。但作者提出了诸如“吃晚饭死得早”、“肉块能吃死人”等观点,则引来了不少医学专家的质疑。

  常吃肉块催人老,肉汤果汁最有效。(食肉块发眩晕,亦蓄。而熬汤解百毒。——刘纯《短命条辩》)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程义勇教授表示,这完全是故弄玄虚,肉熬的时间久了,营养都到汤里去了,那吃肉跟喝汤有什么区别?况且,汤的营养物质远不如肉。如果长期喝肉汤而不吃肉,会导致营养不良。其实,只要消化系统没问题,肉块完全可以吃。

  江河湖海大污染,淡水养殖才保险。(海产之物皆有毒。——刘纯《短命条辩》)这种说法本身就矛盾,淡水污染也很严重;海洋面积大,污染反而更小。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无论是海鱼还是淡水鱼都应该吃,而海鱼的营养价值、味道更胜一筹。

  人吃晚饭死得早,饿治百病谁知晓。(过饱伤人,饿治百病。——刘纯《短命条辩》)晚餐不要吃太饱没有错,但不应该不吃,尤其是年轻人,从头天午饭到第二天早餐之间有将近20多个小时,如果饥饱不平衡,对健康不利。一日三餐的营养分配,应该早、晚餐各占30%,午餐占40%。

  各类养生“天花乱坠”

  如果说“刘太医”打的是传统旗号,那最近风靡一时的林光常则是靠“另类言论”发家的。一位业内人士评价林光常的说法一针见血:这些害人不浅、耸人听闻的观点,不是为了拯救健康,而是因为背后有一系列以他名义出品的产品:水都不能喝了怎么办?我这里有饮水机,可以将自来水变成比“依云”还好的矿泉水;水果都有污染了怎么办?用果蔬臭氧消毒机呀,我有……这样,他的真正目的就达到了。

  与前两项相比,高科技手段吹嘘更令人“雾里看花”。去年,一种名叫“排毒基强离子排毒仪”的产品热销全国。该仪器像一个普通电动脚盆,只要注满水,加些精盐,放入双脚,盆中就会出现绿色、棕色的絮状物质,据说是从脚底排出的胆囊、消化系统及免疫系统的一些毒素。但有人发现,往水里注入精盐后,让仪器空转,同样会出现黄色的絮状物质。向专家请教后得知,这其实是个简单的骗局:精盐溶于水后形成电解质溶液,在通电情况下,在两个电极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对比前几种骗钱又不治病的“养生之道”,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董京生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入口的假保健食品才最坑人。从核酸营养品到磁化水,从螺旋藻到褪黑素……有些产品会将卫生部批准的“功能免疫调节”,说成是“预防和改善各种癌症”等;某些减肥食品摇身一变,有了预防和辅助治疗“高血脂、高血压”等功效。据北京市工商局和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公布的“2006年度十大消费投诉热点”,保健食品位居第二;2006全年共受理此类申诉190件,占食品类申诉的14.20%,排名第一。

  老年人最易被“忽悠”

  家住朝阳区红庙北里小区的李大爷就是林光常的忠实“粉丝”。4月17日上午,记者刚迈进他家门,李大爷就热情地招呼记者吃红薯。“这东西抗癌排名第一,年轻人也该多吃。”李大爷告诉记者,自从他老伴看了林博士的节目,隔三岔五就到菜市场买红薯,家里几乎餐餐五谷杂粮,以前坚持喝的牛奶不喝了,鸡蛋属于动物蛋白,也不吃了。同时,老两口还特地买了《无毒一身轻》详加研究。“林博士说果皮有营养,现在全家吃水果都不削皮,萝卜、土豆也是连皮吃。一个月下来,人瘦了,精神也好了。”

  然而,李大爷的儿子却对父母推崇的这种养生方法很排斥,“用他们说的方法来养生,什么好吃的都不能吃,吃什么都不安全,活着的乐趣都没了。”

  像李大爷这样的老人还有不少,动不动就花几百、上千元买一堆号称能治病的保健产品。据中国消费者协会针对600名老人的调查显示,半数以上老人会将收入用于保健。

  对此,北京听语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师宋玉梅分析说,这首先是由于老年人更容易接受心理暗示。“年岁越大,就越担心自己的健康。而骗子正是抓住了老年人的这一心理,一忽悠一个准。”其次,养生法“信则灵,不信则不灵”。宋玉梅认为,当老人相信这些养生法的时候,他们的内心也会发生变化。“这样一来,也许某种心因性疾病还真好了,但这并非养生法的功劳。”最后,孤独让老人容易相信别人。“稍有人和他们搭讪,就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更不用说花言巧语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刘宝锋大夫则从东方人的整体心理作了分析,“不同于西方人的理性,东方人更关注整体,重视内心感受。因此,他们很少会对这些养生法加以印证。”

  另类养生靠什么火

  面对形形色色的另类养生理论,采访中,几位专家一语道破了他们惯用的四大手段。

  “师出有名,无从考证”。“刘太医谈养生”用的就是这一手法。“这类产品往往宣称是从历史上沿袭下来的,用特别虚的东西引导消费者,让他们很难辨别,也无法对历史人物进行考证。”董副秘书长说。

  “另类理念,哗众取宠”。林光常的《无毒一身轻》就属于这一类。“这就好像小孩子淘气,想怪叫一声,博得大家的关注,这样才有满足感。”

  “偷换概念,误导消费”。著名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教授说,一种保健理念或产品是否有效,循证医学研究的结果最能说明问题。现在临床上有很多研究结论,只是一个线索,需要进一步证实,但往往会被商家利用,把伪观点掺杂在常识观点中,一起贩卖。

  “名词前卫,博得关注”。董副秘书长表示,很多商家提出个新概念,往往是为某种产品造势,几乎是“指哪打哪”,什么病都能治。而对老百姓来说,理念越新,诱惑越大。

  面对养生保健品市场上的猫腻,该如何擦亮眼睛呢?董副秘书长给消费者支了几招。

  一、从概念上区分。保健食品是指特定人群食用,具有机体调节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与药品有本质区别。“如果某种保健品宣称能治病,那肯定是假的。”

  二、通过外包装进行辨别。保健食品外包装上应印有专门的“保健食品”标志,其下方印有“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批准文号标示方式为“卫食健字(****)第****号”(2003年6月前批准生产的)或“国食健字(****)第****号”(2003年10月以后批准生产的)前面的四位数代表批准年份,后面四位数代表流水号。

  三、仔细阅读外包装与说明书。根据规定,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及广告宣传不得有暗示可使疾病痊愈等内容。

  最后,洪教授提醒,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健康悖论,老百姓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包括:是否是专家提出的,对自己是否适用等。辨别养生信息的真伪关键在自己,最好的办法是系统地学点医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必要时可到正规医院营养门诊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