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藏医药:卫生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这是一片广袤而神奇的土地: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高寒缺氧,气候多变,日照时间长,紫外线强,空气纯净度高,光合作用好……
这是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字:麝香、冬虫夏草、鹿茸、藏大黄等,以其良好的药用质量久负盛誉,驰名中外。
青海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发展中藏医药事业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对中藏医药工作采取“特事特办”的原则,提出把青海建设成为全国藏医药学术继承发展的重要地区,把发展中藏医药纳入法制化轨道,并先后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促进中藏医药事业的发展。省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提出,要把高原特有的中藏药加工业发展成为我省最具特色的战略产业。全省中藏医药机构认真落实会议精神和要求,积极开展中藏药的研发、生产,推动中藏医药工作迈上新台阶。
全省中藏医药工作紧紧围绕质量和效益这一中心,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发挥特色优势,通过加强基础设施、人员培训、科学管理、提高综合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等工作,促进了中藏医药医疗、教育、科研、生产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基本形成了中藏医药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服务网络和教育、科研、生产、销售体系。2007年,藏医放血疗法被列入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藏医药浴疗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以中藏医药产品开发和研究为依托的中藏医药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目前,全省共取得国家批准文号的中藏药品种500余个,在中藏药品种中,藏药品种占80%。全省现有中藏药生产企业21家,年产值达6亿元。
朝阳产业:蓄势进取谋发展
近年来,
省卫生厅大力推进专科(专病)建设工作力度,全省共建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级重点专科2个,省级重点专科基地25个,州(地、市)级专科42个,创建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特色专科6个,有20个科室被评为省内知名科室,各类专科病床占中藏医病床总数的37%。通过专科(专病)的建设,中藏医药特色和优势得到了有效发挥,特别是在中藏医药治疗Ⅱ型糖尿病、酒精性肝炎、混合痔、类风湿性关节炎、妇科病、皮肤病等疾病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学科群和研究方向。
同时,还组织实施了“振兴工程”、“两培双带”等项目,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专科专病技术骨干180名,培养中西医结合、藏医硕士研究生17名;实施了“青海省名院、名科、名医建设工程”,共建设中藏医名院6所,中藏医名科24个,培养中藏医名医44名。200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青海大学医学院民族医药学(藏医药学方向)博士学位授予点。从而使全省中藏医药科研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02年—2007年,我省共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21项,承担地厅级科研课题40余项;省藏医药研究所藏药药理实验室和藏药分析实验室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实验室,省藏医院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确定为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专门开展中藏药新药的临床研究。我省还计划将中藏医药服务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规划之中,合理配置中藏医药资源。
据了解,我省还将继续加大州县两级中藏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州县两级医院服务功能。加强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中藏医药工作,完善县、乡、村中藏医药服务网络建设,进一步提高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中藏医药服务能力。在中藏医药进农村牧区工作中,使每一所乡镇卫生院都有中藏医科、配备中藏医药人员和中藏药品,80%的乡村医生能运用中藏西医两法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在中藏医药进社区工作中,使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提供中藏医药服务,配置开展中藏医药服务工作所需的基本设施和体现中藏医药特色的诊疗设备,中藏药饮片不少于250种,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中藏医执业医师占医师总数的30%,开展5种以上传统的适宜的中藏医药诊疗方法。8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能提供中藏医药服务,中藏药饮片不少于50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