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肿
【概述】
妊娠20周以后出现单纯性水肿者称为“子肿”,又称“妊娠肿胀”。在正常怀孕末期,只是脚部浮肿,无其他不适症状出现,此为怀孕后期常有的现象,不需治疗,产后自然消失。如水肿明显,逐渐蔓延向小腿、大腿、腹壁、外阴或波及全身时则为病态。如全身水肿不明显,每周体重增加 500克时称隐性水肿,应引起重视。本节讨论的水肿相当于西医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轻度中的单纯性水肿。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是孕产妇特有的全身性疾病,常发生在妊娠20周以后,临床主要特征是水肿、高血压、蛋白尿等,严重者会出现抽搐、昏迷,心、肝、肾等脏器功能衰竭,甚至造成母子死亡。妊高征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又分单纯性水肿和单纯性高血压,其血压>17.3/12kPa(130/90mmHg),或较基础血压升高 4/ZkPa(30/15mmHg)。 中度指血压超出轻度范围、<21.3/14.6kPa(160/110mmHg),蛋白尿“+”(或伴)水肿及轻度自觉症状如头晕等。重度指血压≥21.3/14.6kPa(160/110mmHg),蛋白尿“+ +~+ + +”。
包括先兆子痛和子痛两个阶段。先兆子痫指在水肿、高血压、蛋白尿之外,尚有头痛、眩晕、恶心、呕吐、上腹不适等症状,是子痛的预兆,是控制子痫的重要阶段。子痫是由先兆子痫未控制住面发展过来的,表现为抽搐和昏迷,胎儿在宫内可因缺氧、呼吸窘迫而死亡,也可危及孕妇的生命。
中医文献中关于子肿的描述有子肿、子气、皱脚、脆脚之分,都是妊娠伴有肿胀一类的病,不过发生的时间、部位和程度以及起因有所不同。
子肿:头面遍身浮肿,小便短少者,属水气为病,俗称琉璃胎。
子气:自膝至足肿,小便清长者,病在下焦,属湿气为病。出现于妊娠三个月后。
皱脚:两脚肿而肤厚者属湿。
脆脚:两脚肿而皮薄者属水。
上述中子气、皱脚、脆脚限于膝以下者病轻,但要防止向上发展。子肿病重,需积极治疗以防发展成子痛。
【病因病理】
1.脾虚 素体脾气虚弱,或孕后过食生冷,内伤脾阳,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泛肌肤而致肿胀。
2.肾虚 先天肾气不足,命门火衰,妊娠后胎阻肾阳,不能化气行水,水湿泛于肌肤而致肿胀。
3.气滞 抑郁气滞,孕后胎儿阻碍气机升降,气滞而水湿不化,停留肌肤而致水肿。
【诊断要点】
1.根据妊娠期出现的下肢浮肿,逐渐水肿向腹部及头面部泛溢,而致肿胀,是与妊娠有关的病变。
化验室检查有时会出现蛋白尿。
2.根据水肿部位与程度分为四级。
一级(+):足部与小腿部有明显的水肿,经休息后不能消退,或稍微消退。
二级(+ +):水肿蔓延至大腿,皮肤肿胀如橘皮样。
三级(+ + +):水肿蔓延至腹部及外阴,皮肤肿胀发亮。
四级(+ + + +):水肿蔓延至全身,有时伴有腹水。
3.与肾炎、心脏病或肝病、营养不良性水肿进行鉴别。
【辩证分型】
1.脾虚 孕妇面目四肢浮肿,按之凹陷,面色萎黄,四肢不温,胸闷腹胀,纳少便溏。苔薄白,舌淡,脉濡细。
2.肾虚 孕妇面浮肢肿,面色晦黯,心悸气短,下肢畏冷,腰酸腹胀。苔薄白,舌淡,脉沉细。
3.气滞 孕妇肢体肿胀,步行艰难,精神抑郁,胸闷腹胀。苔薄白,脉弦细。
【分型治疗】
1.脾虚治法:健脾利水。
方药:黄芪30克、葫芦瓢30克,煎水代茶。治脾虚、气虚之子肿。
2.冬瓜皮30克、桑白皮15克,煎汤代茶。治各型水肿。
3.玉米须30克,煎汤代茶。治各型水肿。
【其它疗法】
1.脾肾亏虚 取足三里、阴陵泉或三阴交等穴,用补法。
2.各型水肿 取脾俞、水分等穴。艾条熏灸。
【注意事项】
1.水肿轻度者(+),不需服药,只要休息、低盐饮食和服些冬瓜汤,淡(或甜)豆浆即可消退水肿。如果水肿在“+ +”以上者,需药物治疗,尤其在早期阶段应积极防治,阻止病情发展。
2.孕妇要保证足够的睡眠。妊娠期吃的菜、汤不宜太成。妊娠5个月以后要定期产前检查。对有妊高征家属史或多胎、羊水过多、慢性肾炎、原发性高血压史等慢性疾病的孕妇,更要特别列入重点观察病例。
3.发现子肿者要与慢性肾炎、肝病腹水等疾病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