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旅行与骨质疏松

  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在酒泉顺利升空。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在太空遨游21个小时后,顺利返回地球。

  “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并顺利返回,是我国航天事业的新起点。可以预料,不久将有更多的航天员,甚至普通人飞上太空,在太空停留更长的时间。生活在航天器中,如何吃、住、睡,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这些事情不但普通人十分感兴趣,也是飞上太空前科学家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这里就谈谈航天员在失重状态下的骨骼变化。

  骨骼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和支撑机体。在力的作用下,骨骼不断进行新陈代谢,受力最大的部位,密度最大,也最坚强。我们可以观察到,由于外伤、生病等各种原因,肢体肌肉活动减少或受到限制,便会出现骨质疏松。

  根据国外资料,航天员在太空失重状态下生活几个月,其骨质的丢失相当惊人。在太空每停留一个月,会失掉骨质的0.5%。而且不论飞行多长时间,这种脱钙总在不断进行,不会终止。据报告,前苏联联盟二号两名航天员在飞行两天后跟骨密度分别下降了8.5%和9.6%。骨质脱钙导致骨质疏松症,引起全身酸痛,容易发生骨折、肾结石,甚至导致肾脏损害。

  航天员在太空吃的特制的食物包含了人体需要的所有营养成分,当然不会缺少钙质和维生素D。但是,这并不能阻止骨质疏松的过程(杨利伟在太空时间短,这种变化不明显)。因此,航天员在太空必须设法进行体育锻炼,通过肌肉收缩,使骨骼受力,以防止肌肉萎缩,尽量减少骨质疏松。

  航天员身体骨骼的变化,对普通人的保健 保健也颇有启发。中老年人要防治骨质疏松,光注重补充钙质和其他营养物质是不够的,还应运动,尤其是肌肉收缩运动。锻炼方式应根据各人年龄、体质和爱好来定,可选择散步、上下台阶、做体操、游泳等运动,也可利用哑铃、自行车、划船器、股四头肌训练器及综合训练器等进行运动。

  查询更多 骨质疏松症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