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疗法简介

  穴位注射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激发经络、穴位的治疗作用,结合近代医药学的药物药理作用和注射方法,而形成的独特疗法。使用时,将注射针刺入穴位后,作提插手法,使其得气,抽吸无回血后再将药液缓缓注入穴位,从而起到穴位、针刺、药物结合的加成作用。一方面针刺和药物作用直接刺激经络上的穴位,产生一定的疗效;另一方面,穴位注射后,药物在穴位处存留的时间较长,故可增强与延长穴位的治疗效能,并使之沿经络循行以疏通经气,直达相应的病理组织器官,充分发挥穴位和药物的共同治疗作用;再者,药物对穴位的作用亦可通过神经系统和神经体液系统作用于机体,激发人体的抗病能力,产生出大的疗效。

  所以穴位注射疗法不仅为针刺治病提供了多种有效的特异性穴位刺激物,而且也为药物提供了相对特异性的给药途径(经络穴位),能减少用药量,提高疗效,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方法。

  穴位注射疗法用及小剂量的药物,即可取得和大剂量肌肉注射同样的效果,所以不仅能提高疗效,而且可以减少用药量。由于用药量的减少,相应的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也减低。

  一般穴位注射以后,即可随意活动,较之针刺留针法缩短了治疗时间。注入的液体用量多时刺激范围大,且吸收需要一定的时间,可于穴位维持较长时间的刺激,延长治疗时效。

  操作方法

  选穴处方

  一般可根据针灸治疗时的处方原则辨证取穴,局部取穴则选用压痛点、皮下结节、条索状物等阳性反应点进行治疗。选穴宜精练,以1-2穴为妥,最多不超过4个穴,并宜选肌肉比较丰富的部位进行穴位注射。

  操作程序

  根据所选穴位的部位不同及用药剂量的差异,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及针头。局部常规消毒后刺入穴位,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待针下有”得气”感后,回抽一下,若回抽无血,即可将药推入。

  药物剂量

  根据穴位所在部位与病变组织的不同要求,决定针刺角度和注射的深浅。如头面及四肢远端等皮肉浅薄处的穴位多浅刺,而腰部和四肢肌肉丰厚部位的穴位可深刺。三叉神经痛于面部有触痛点,可在皮内注射成一”皮丘”;腰肌劳损的部位多较深,故宜适当深刺注射。

  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差异较大,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及浓度。一般耳穴每穴注射0.1ml,面部每穴注射0.3-0.5ml,四肢部每穴注射1-2ml,胸背部每穴注射0.5-1ml,腰臀部每穴注射2-15ml。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如葡萄糖水、生理食盐水等用量较大,每次可注射10-20ml,而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乙醇),和特异性药物(如抗生素、激素、Atropine、Xylocaine等)一般用量较小,即所谓小剂量穴位注射,每次用量多为常规量的1/10~1/3。中药注射液的穴位注射常规剂量为1-2ml。

  穴位注射疗法数十年来被临床广泛采用,所用药物亦多变化,把中西药物中适用肌肉注射的大部分注射液,也扩充进去,如当归注射液0.5毫升的混合液,要注射到肌肉的附着点上,并采用多点注入法。

  注:在台湾由于供中医使用的注射药物取得不易且法令不许可,临床上具中西医师执照者或有些许应用空间,一般药局可取得VitB1、B12、B-Complex、葡萄糖水、生理食盐水、注射用水、类固醇等,应用于顽固型疼痛(排除癌痛)、三叉神经痛、颜面神经麻痹等。

  秀传季刊.2006第21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