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麻痹

  【概述】

  面神经麻痹,亦称Bell麻痹,是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引起的一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其主要临床症状为一侧(极少可为双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面部被牵向健侧等。本病确切病因迄今未明。面神经麻痹,有自愈倾向,约75%病人在几周内可获得恢复。但是,病情轻重程度和是否处理恰当及时,对预后有重要的影响。目前,西医学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一般采用理疗、体疗等法。

  近代用针灸治疗面神经麻痹的报道,始于本世纪二十年代,但大量发表,则在五十年代之后。早期一般倾向于传统刺灸之法,特别是近十七年来,各种新的穴位刺激之法逐步用于本病治疗。包括:穴位注射,腕踝针、络刺、耳针、皮内针、穴位贴敷、穴位埋植、微波针等等。为提高疗效,往往多种穴位刺激法综合运用。如针刺与拔罐结合,点刺加芥敷、针刺配合中药,艾灸与穴位发泡疗法相结合,针刺配红外线照射,以及针灸结合按摩等。

  当然,在所有方法之中,最主要的仍是针刺之法,为探讨最佳的选穴与手法,近年已作了不少工作。如对这些年来所报道的4395例病人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局部穴位采用透刺法比采用直刺法治愈率提高30%左右,而主穴采用远道穴比不采用者治愈率提高约10%[1]。一般主张,面部取单侧穴,以沿皮透刺为主。早期尚有炎症者,局部轻刺,病久面肌有萎缩者,宜针灸并用,如患部疼痛不已,且有青筋显露者,可用针灸学会),1987:36,北京。

  [11]龙安民。电针治疗面部神经麻痹。河北医药  1981,(5):41。

  [12]张福临。“透穴针尾加电疗法”治疗面神经麻痹。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86;6(1):53。

  [13]廖春华。电针治疗面瘫100例临床小结。湖南中医杂志  1986;(2):35。

  [14]梅健寒。面神经麻痹定位诊断与针刺治疗。上海针灸杂志  1985;(4):12。

  [15]蒋文诚,等。穴位割治敷药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江西中医药  1983;(5):38。

  [16]新余镇卫生院。复方天牛膏穴位选贴治疗周围性面瘫315例疗效分析。江西中医药  1985;(1):25。

  [17]王秀珊。挑刺多穴芥敷治疗面神经麻痹67例疗效观察。山东医药  1985;(6):19。

  [18]许传勤。点刺加芥敷治疗单纯性面瘫127例小结。新中医  1986;18(4):37。

  [19]赵蜜芬。多针透刺及拔火罐治疗面瘫800例临床观察。黑龙江中医药  1986;(5):32。

  [20]李志明,等。针柄上烧艾治疗周围性面瘫170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  1983;3(5):9。

  [21]张瑞英。温针治疗面神经麻痹57例。山东中医杂志  1982;(6):346。

  [22]庄俊群。温针治疗面瘫10例。广西中医药 1985;8(4):42。

  [23]周稚鹏。穴位针刺加红外线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54例报告。中医杂志  1984;25(4):61。

  [24]陶汲。针刺加近红外线照射治疗面瘫。吉林中医药  1985;(3):32。

  [25]宋江友。针刺合红外线照射等综合治疗面神经麻痹69例报告。新中医  1985;17(12):31。

  [26]张鸣九。针灸治疗492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江苏中医杂志  1980;1(1):53。

  [27]梁振苍。针刺纠正穴治疗周围性面瘫110例临床观察。陕西中医  1980;1(6):29。

  [28]赵颖。腕踝针治面瘫69例疗效观察。新中医  1985;17(3):33。

  [29]刘文斗。铍针治疗面神经麻痹1248例临床分析。辽宁中医杂志  1984;8(12):43。

  [30]李志明,等。苇管器灸耳道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中医杂志  1982;23(12):47。

  [31]虞成英。透剌滞针牵拉法治疗难治性重症面瘫疗效观察。中国针灸  1997;17(8):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