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鼻炎

  【概述】

  萎缩性鼻炎是一种发展缓慢,以鼻粘膜萎缩、嗅觉消失,鼻腔内有结痂形成为特征的慢性鼻炎。其临床表现为鼻塞,鼻咽干燥,鼻出血、嗅觉障碍和恶臭,并可伴头昏头痛。其病因迄今未十分清楚,目前现代西医学无特殊疗法。

  现代针灸治疗萎缩性鼻炎的报道,始于50年代[1]。发现用温针有较好的结果。后来,不断有临床资料刊登。70年代,有人还试用穴位埋植肠线的方法治疗本病[2]。近年来,通过探寻萎缩性鼻炎的耳壳的敏感点,用耳针治疗,以及施行脉冲电穴位治疗等,均取得了某些成效。当然,截至目前,针灸疗法对本病的治疗还不能说完全成熟,有待于病例的进一步积累和认识的深化。但鉴于本病治疗困难,故特立本节予以介绍。

  【治疗】

  温针

  (一)取穴

  主穴:足三里、三阴交、迎香。

  配穴:禾髎、合谷、鼻通。

  鼻通穴位置:鼻唇沟上端尽处,鼻骨下凹陷中。

  (二)治法

  主穴每次均取,酌加配穴1~2个。足三里、三阴交,针刺得气后,于针柄上置1寸长之艾条段,点燃,燃尽后再加二段。迎香穴,斜刺进针,透针至夹鼻通穴,作捻转加小幅度提插,使鼻腔内有明显之酸胀感。余穴,针至局部得气。留针30分钟。每日1次,每2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63例,2例为个案,余60例中,基本痊愈12例(20.0%),有效35例(58.3%),无效13例(21.7%),总有效率为78.3%。发现鼻塞、痂皮、头痛和鼻衄等症,改善较为明显[1,3~5]。

  耳穴埋针

  (一)取穴

  主穴:内鼻、内分泌。

  (二)治法

  每次取1穴,细心寻找敏感点。然后用26~30号0.5~1寸长毫针,刺入敏感点,直达软骨膜,深约1~2分。刺入后,治顺时方向捻转几次,使针感明显,然后用胶布固定,带针5~7日(夏季2~3日),换针1次。每次双侧穴,2个主穴轮换。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0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22例,显效3例(13.6%),有效8例(36.4%),无效11例(包括9例中断)(50%),总有效为50.0%[6]。

  穴位电疗

  (一)取穴

  主穴:迎香。

  (二)治法

  用经络磁电治疗仪(脉冲电组)进行治疗。该仪器输出电压高档为0~600伏,低挡为0~100伏,以输出调节器控制,脉冲频率为50赫兹。首先将二块硬币大之金属电极分别置于两侧迎香穴,下置10层纱布湿垫(垫较极片稍大),然后拨动输出旋纽,至病人感到有电流刺激,有抽动、按压(如按摩)、蚁走感,强度以病人可耐受为佳。通电20~30分钟,每日1~2次,10~2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日。

  (三)疗效评价

  以本法治疗各种慢性鼻炎(包括单纯性鼻炎、过敏性鼻炎、肥大性鼻炎及萎缩性鼻炎等)共1046例,总有效率为90.8%。其中萎缩性鼻炎为13例,基本痊愈1例(7.7%),显效2例(15.4%),有效3例(23.1%),无效7例(53.8%);总有效率为46.2%。较之其他类型的慢性鼻炎疗效为差[7]。

  穴位埋植

  (一)取穴

  主穴:迎香。

  (二)治法

  主穴双侧均取,将3/0肠线取直部分剪成1cm放入无菌盘内备用。选准穴位,常规消毒,把剪好的肠线插入11号腰穿针内,对准穴位,快速透过皮下直达骨膜表面,稍作提插,至患者有胀麻等感应时,将腰穿针稍稍提起,离开骨膜面,并将肠线轻轻推出,埋于穴位深部。再以消毒敷料贴压针孔。3周1次,5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痊愈:鼻腔恶臭消失,无脓痂,嗅觉提高,头痛及鼻干燥感消失,鼻粘膜红润,鼻甲饱满;有效:鼻干、咽干明显较前好转,鼻腔偶有臭味,有少量脓痂,粘膜较前增厚而湿润;无效:经2个疗程治疗,症状无改善。

  共治40例,显效11例,有效1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8]。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文彬。萎缩性鼻炎针刺疗效的报告。中医杂志 1958;(7):490。

  [2]附属第二医院耳鼻喉科门诊。穴位埋线治疗萎缩性鼻炎。新医学 1970;(附刊5):7。

  [3]徐渊。针灸治疗萎缩性鼻炎的机转和疗效。中医杂志 1960;(7):21。

  [4]朱赓尧。针灸对耳鼻喉科疾病99例的疗效报告。中医杂志 1959;(7):59。

  [5]邓泽材,等。针灸疗法在耳鼻喉科的应用。江西中医药 1958;(10):22。

  [6]林尚泽。萎缩性鼻炎的耳廓敏感点及耳针治疗。贵州医药 1980;(3):42。

  [7]龙安民。脉冲电穴位治疗慢性鼻炎1046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 1989;9(2):5。

  [8]王燕如,等。迎香穴埋线治疗萎缩性鼻炎30例。山东中医杂志  1998;1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