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膳食疗——渊源流长,古源今用

  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在自然界到处觅食;久而久之,也就发现了某些动物、植物不但可以作为食物充饥,而且具有某种药用价值。原始阶段,人们还没有能力把食物与药物分开。食物与药物合二而一的现象就形成了药膳的源头和雏形。故有“药食同源”之说。

  自文字出现以后,甲骨文与金文中就已经有了药字与膳字。而将药字与膳字联起来使用,形成药膳这个词,《后汉书.列女传》载有“母亲调药膳思情笃密”之句。《宋史.张观传》还有“蚤起奉药膳”的记载。而药膳一词出现之前,我国的古代典籍中,已出现了有关制作和应用药膳的记载。《周礼》中记载了“食医”。食医主要掌理调配周天子的“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的滋味、温凉和分量。食医所从事的工作与现代营养医生的工作类似,同时书中还涉及了其他一些有关食疗的内容。《周礼.天官》中还记载了疾医主张用“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疡医则主张“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等。表明了我国早在西周时代就有了丰富的药膳知识,并出现了从事药膳制作和应用的专职人员。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载有:“凡欲诊病,必问饮食居处”、“治病必求其本”、“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并说:“人以五谷为本”,“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山海经》中也提到了一些食物的药用价值:“枥木之实,食之不老”。

  秦汉时期药膳有了进一步发展。东汉末年成书的《山楂奶糖、木糖醇食品、生脉康糖果,以及药膳格外青睐。由于便于长期应用的特点,颇受病人的欢迎。表明古代的药膳食疗获得了新的发展。随着中国走向世界,不少的药膳罐头和中国保健饮料、药酒、保健食品等,已销往国际市场。有许多国家还开设了药膳餐厅。国际上一些学术界和工商界人士也十分关注中国药膳食疗这一特殊的方法,希望能开展这方面的学术交流。中国药膳食疗将为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贡献。它已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科学、艺术和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传遍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