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地区地理环境及气候特点与壮医药的关系

  古人早已认识到自然地理环境及气候特点对医药的产生有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 《黄帝内经》对这个问题有专门论述。

  壮族聚居地区位于东经 99°57'到 112°, 北纬 21°31' 到 26°45' 之间 , 地貌基本特点是:西北高 , 东南低 , 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四周高 , 中间低 , 四周多山 , 中部和南部多平地;山地广阔 , 平原狭小, 岩溶广布。气候特点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 年平均温度 20 ℃左右 , 夏季日照时间长 , 冬天霜雪较少 , 雨量充沛 , 夏湿冬干 , 故暑、湿、火、热等致病因素易侵犯人体而发病 , 特别是痧、瘴、毒等地方病 , 发病率很高。岭南地区自夏至秋 , 暑气炎蒸 , 燥热燔灼 ,淫雨连绵 , 致使草木腐败 , 虫蛇死亡 , 沟渠污垢等酿成秽浊之痴气 , 在这种环境下 , 易使人气血阻滞而发为移症 , 可见哪病的发生与气候环境所致的空气秽浊有关。隋代巢元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