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治疗肿瘤

  王洁1994年获华西医科大学肿瘤病理硕士学位,1997年获内科学博士学位。1997年9月至1999年5月在北京医科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做博士后研究。1999年6月迄今任北京医科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北京肿瘤医院副主任医生、副教授、内科呼吸病区主任、内科副主任。

  艰苦求学路一走就是14年,只为内心的那份独立

  一见面,记者便开门见山谈到当初为何选择学医之路时,问题虽然有些老套,但对于今天这位曾参与过国内外很多较高层次的医学课题研究,并取得一定成就的女强人来说,这个问题又显得格外必要。

  “我之所以选择学医受家庭因素的影响还是蛮多的。”王洁静静的回忆着。“在我家里,母亲、姨妈、舅舅、嫂子都是搞医的,我是在医院这种氛围里成长起来的,从小耳濡目染。因此考大学的时候,心无旁骛,一心想着考医,从未考虑选择别的专业。”然后就这样一路走过来:87年大学毕业做内科住院大夫,91年开始研究生学习,97年获内科学博士学位,之后到北京医科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做博士后研究,1999年博士后出站留北京肿瘤医院内科工作,2002年去美国得州大学M.D.Anderson 肿瘤中心胸部肿瘤内科进修2年。

  “我之所以一直坚持拿到最高学位,可能与我从小就比较独立要强有关系。记的有一次,父母的一位朋友来家里玩,对我父母说:‘女孩子嘛,不用念那么多书,赶快找个婆家嫁出去,有个好丈夫好家庭不是更好吗。’那时候我正准备考研究生,等他走了以后,我就跟我爸说,我不愿那样,我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与奋斗,而非别人的力量,达到我理想中的高度。”

  “我的家庭氛围一直是非常民主的。孩子有这样的意愿,父母欣然支持。所以这一路上有父母家人的支持做强大的后盾。当然,念博士期间,我已经有了志同道合的男朋友,即我现在的先生,他的理解与关爱使我没有后顾之忧。”

  因不擅长面试,曾两次败下阵来

  从大学一直念到博士,并经历了博士后的训练,学业上这份成功已足以让人敬佩和羡慕不已,而在事业上刚一走上工作岗位便担任病区主任,外人看来一切似乎太一帆风顺,获得上帝太多的眷顾。

  可事实并非如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老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这个道理对于王洁来说恐怕理解得再深刻不过了。所以今天所获得的这一切,其背后付出了多少艰辛也唯有她自己能够解读。

  “到北京医科大学这个全国一流的医学院校念书是我长久以来的梦想。因此1991年义无反顾地报考了北京医科大学北大医院肾脏内科硕士研究生,初试成绩名例二、三,但面试时一下子被判了“死刑”。我当时25岁,孤身一人来北京,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可以说给争强好胜的我当头一棒,打得我差点爬不起来。我跌坐在北大医院的草坪上边哭边想,我该怎么办?谁能帮帮我?当时真的感觉天要塌下来了。”

  经历了短暂的苦闷彷徨,王洁很快调整心态,积极联系其他学校,最终选择到华西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将北京医科大学的求学梦暂埋心底。书虽然念上了,但第一次出师不利及在这个过程中她的心路历程使其毕生难忘。

  同样在肿瘤医院近十年,在事业上工作中王洁也会有内心挣扎和苦闷的时候。如在近期正高晋升面试中遭遇了滑铁卢之战,这对一个挚爱自己事业、孜孜以求的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打击。虽然郁闷,但不曾消沉。“我是一个较情绪化的人,遇到困难心情会有些低落。但是无论何时,我都会很镇静。至少在人前我会表现的很坚强,并且会很快调整自己的目标。挫折和失败使我更加成熟,心态变得更加平和。无论怎样,我坚信自己的实力,将一如既往地努力。记得在M.D.Anderson肿瘤中心学习的时候,我的导师,大内科主任Dr.Hong,告诉我‘Jie, 你的学术背景非常好,也非常认真塌实。相信通过努力,你一定能成为中国肺癌治疗领域的No.1。’虽然我不会刻意追求No.1,但多年来我一直在不断提高完善自己,在学术生命的成长壮大过程中,快乐着自己,亦快乐着我的病人。”

  潜心肺癌规范化个体化治疗研究。病人尊其为母亲

  说着,王洁爽快的一甩头,就此话锋一转,谈起了自己的临床研究工作。“说实在的,我内心非常喜欢临床。1999年博士后出站之时,有两条路摆在面前:一是到美国Mayo Clinic 做研究,当时给的条件非常优越。另一则是留下来,从主治医生开始干起。没有些许犹豫,我选择了后者。临床工作非常富有挑战性,即使同一疾病,每一病人临床表现亦不尽相同,因此你天天面对的都是新的东西,尤其肿瘤领域有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肿瘤内科医生不仅需要大内科扎实广泛的知识,更需要不断接受新的理念,更多关注临床与应用基础研究的新动态。所以随时都让人处于一种很兴奋的状态。我喜欢这样的感觉,同时,也感觉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肺癌发病非常隐匿,70%病人确诊时已是局部晚期或晚期。作为肿瘤内科医生,王洁接触的主要是这部分已经发生转移的病人。这些年她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实现真正循证医学基础上的个体化规范治疗。尤其从世界一流的肿瘤中心M.D.Anderson学成归来,深感其最大的差距在于我们缺乏一套成熟的系统去管理临床研究,进行规范的多学科协作。基于此,王洁与她志同道合的同事们一起组织了定期的肺癌多学科查房。通过多学科协作,力争为肺癌病人提供目前循证医学基础上的最佳治疗。同时,亦积极申报课题,开展相关研究,试图从分子水平探寻能预测疗效与生存期的分子标志物。

  王洁除了在治疗上给病人帮助,也是患者精神上的支柱。“我始终认为从某种角度,肿瘤病人及其家庭是社会中的一类特殊群体。他们背负着精神与经济的巨大压力,徘徊、挣扎于生与死的边界。因此,肿瘤科大夫不仅需要业务上不断进取、精益求精,更需要强烈的责任心、同情心,善于捕捉病人心理的变化,与之进行交流沟通,给予他们格外的关心、理解与尊重。我常常告诫我们科内的年轻大夫,我们既要为病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亦要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安慰与鼓励,药物治疗与精神上的治疗相辅相成。一名优秀的医生应该是懂得一些心理学的临床科学家。

  “由于对每位病人都很有耐心,所以他们特别愿意来找我看病,听听我说话。”王洁自豪地讲述着。“我回国以后,曾接到过一位乳腺癌患者的丈夫的来信。我们科除了接治肺癌病人,也会收少量乳腺癌患者。信中这样写道:‘你知道吗?王主任,每次你来病房都会一个不落的一一问候病人,我们都感觉你特别亲切。虽然我们年龄比你大,但是患病的人特别脆弱,在我们心目中你就像母亲一样强大而又慈爱。’所以我能深刻体会到,对于癌症晚期患者来说,这种精神上的支持是多么重要。在我们医生看来微不足道的一个微笑、一句问候,可能对患者都会是莫大的鼓励,会让他们一整天都过得非常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