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生堂实物见证中医五千年
▲御生堂老药铺恢复景观
■御生堂博物馆馆长、白家第十三代子孙柏杨
■御医白永祥给皇帝的药方
■巨型本草纲目》相提并论。现在此书已经成为韩国为韩医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依据。御生堂保存了好几个版本的《东医宝鉴》,对中医学研究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国医》、《孙仙人杂志》等医药杂志、报刊的创刊号也静静躺在资料展柜里。一百多种杂志报刊有些是白家当年订阅的,更多的是柏杨从旧书市场淘到或从别人手中买来的,有几本杂志封面还写有原来主人的名字。
旧时南北药材互通有无,各大药庄之间有生意往来,御生堂兼营其他药房的半成品药。细心的白家人把其他药房的药目、药方全部保存下来了,连药材的包装和装药的器皿都没抛弃。
今天的博物馆里还能看到九芝堂、鹤年堂和胡庆余堂等清代著名药房的药目和药瓶,民国时期京城“四大名医”的医方医案。
御生堂收藏有两千多件宋、元、明、清、民国时期的陶瓷药罐,每个药罐上面都有釉下彩书写的药铺名称、地址和药名,这是印证历史记载、整理老药铺资料的重要依据。民国时期的同仁堂药酒瓶上铸有“京都同仁堂药酒”字样,背面是英文说明,“federallawforbidssaleorreuseofthisbottle,madebyTungJenTungTientsinChina”,表明当时同仁堂药酒已出口国外。
以前办事严谨的老药铺发药时每味一包,包内附着印有药材名称、性质、功效、用法的简单文字及图画的小仿单,以示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为扩大宣传效果,不少药庄在传统仿单模式的基础上,不失时宜地加入相关的宣传内容,标明堂号和地址。有的老字号还在显著位置特别注明“百年正庄老号”、“仅此一家”之类,仿单的广告宣传作用日趋加强。御生堂收集的老广告以医药仿单为主,涉及烟酒、服装、日化用品等多个方面,是研究我国近现代意义上工商业广告行为的重要资料。
据柏杨介绍,御生堂并不是只收藏中医药文物,也有部分西医用品。德国拜尔药厂进入中国时制造的温度计至今挂在博物馆,这支长达一米多的温度计历经百年仍然准确。御生堂有一百多件拜尔药厂20世纪初的物品,2007年新馆开馆之后将举办特展,展现西方医药和传统中医冲突融合的过程。柏杨说博物馆的收藏宗旨是兼收并蓄,他要让御生堂成为中西方医药交流的一个平台。
//-->
仅靠门票无法维持,将展出与养生合二为一
前来参观的韩国人和日本人比中国人多
御生堂源自山西,后辗转至河北、北京,在建国前后有过一段断档期。上世纪八十年代,白家后人决定恢复堂号,光大祖传文化,让世人了解华夏医药医术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柏杨先生开始在家族中收集整理祖先遗物,在白氏家族成员的齐心协力下,1999年建成了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
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的旧馆在丰台花乡,那里曾是明清两代皇家的鹿园。旧馆只有几间平房,很多珍贵文物和史料都无法展出。尽管已经加入了北京博物馆旅游通票,可前去参观的民众并不多,而前来交流学习的团体大部分又是免费的。如果仅靠门票收入,根本不可能维持博物馆的正常运转。御生堂的做法是将原有处方开发为产品,获得的资金用来补贴博物馆。
目前的御生堂已搬新家并调整了经营策略。新馆一楼是常规展厅,四楼用于举办不同主题的系列特展,二楼三楼则开辟为传统养生馆。
柏杨说,开辟养生馆的计划是他分析博物馆的现状之后想出来的,中医药博物馆比较专业,大家不太了解。因此,他决定换一种感触传统文化的方式,让民众实实在在地感受中医的神奇。养生馆的体验项目包括药膳、足疗、针灸、按摩等多个方面,一切保健项目均按科学方法进行。比如足疗,先用中医的望、闻、问、切判断身体状况,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个性化疗法。比如药膳,也根据季节变化和个人体质的差异烹饪不同药物。
柏杨还谈到一个情况,前来御生堂参观的韩国人和日本人比中国人多,而且看得极为认真仔细。东京大学有个教授带着他的研究生来北京,住在长城饭店,每天打车去博物馆,在里面一呆就是一整天。他们在北京住三天就在御生堂看了三天。回国之后不到半月,教授又带了几十个学生过来。
目前,御生堂正在申请成为“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柏杨希望能用御生堂的资源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