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病

  成人的肱动脉血压低于12KPa(90mmHg)/8kPa(60mmHg)即可定为低血压。分为急慢性两类。急性低血压多由大失血和剧痛所致,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晕厥和休克;慢性低血压则是由内分泌功能紊乱、慢性消耗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及营养不良所致;常见有贫血或低血糖,慢性低血压根据其伴有的症状不同又分为六类: (1)体位性低血压:即由卧位突然变为直立或长时间站立,收缩压下降2.67kPa以上,常于早晨起床后出现,眼前发黑,头晕欲仆,以40-70岁男性较多见,可因久病卧床身体虚弱或服用同时具有扩张静脉作用的降压药所引起。(2)症状性低血压:由某些疾病或药物所引起,如脊髓空洞症,严重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狭窄,慢性营养不良,服用降压药等。(3)体质性低血压:一般认为与体质瘦弱有关,多见于20-40岁的妇性,多有家族遗传史,有的没有任何症状,有的则出现疲乏、健忘、头晕、头痛、心慌,甚至晕厥,或有心前区压迫感等症状。(4)内分泌紊乱所致的低血压。(5)慢性消耗性疾病及营养不良所致的低血压。(6)高山(原)性低血压。许多患者伴见有头痛、头晕、胸闷、气短、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睡眠浮浅、胃口不好、脚肿等症状。这些表现为夏季气湿较高时更显突出。本病以体质衰弱者及女性为多见。但也有人并无明显异常的感觉。

  本病诊断的主要依据则是低血压及神经官能症而无器质性病变的表现,并可与其他原因所致的低血压相鉴别。

  西医对本病目前无特效药物治疗,一般采取对症处理。本病属于中医“眩晕”、“晕厥”、“虚劳”等病症范畴。其病机多由于气血亏虚、心阳不振、肾门火衰。治疗时每以益气升压,温肾壮阳,补养心肾,补气养阴肾等方法。

  [临床疗效]采用纯中药治疗本病358例,血压均在12/8Kpa以下,病程最长8年,最短15天。经治疗后痊愈(血压回升至正常,症状消失)336例;好转(血压回升1.3Kpa以上,症状明显减轻者)2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