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证候研究应着眼于理论创新
近年来,中风病证候规范化、现代化研究逐渐受到重视,业界先后制定出了规范中风病辨证的一系列标准,各种有关中风病证候的现代研究也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总的来看,这些研究仍然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对此,许多专业人士认为——
近十余年来,中医中风病证候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统一了中风病病名,相继制定出了《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等一系列规范化、定量化、统一的诊疗标准。中风病证候的规范化研究也在文献整理、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逐渐引入现代临床中医内科学》为代表的分型中急性期中经络、中脏腑是病情轻重的表现,病症分型可相互转化,其脉络空虚风邪入中及脏腑之阴闭证可归属阴类证,而肝肾阴虚风阳上扰、痰热腑实风痰上扰以及中脏腑之阳闭证可归属于阳类证。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1986年通过的《泰安标准》中急性期各证型亦常相互转化,阴虚风动、肝阳暴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上扰、风火上扰清窍、痰热内闭心窍可归属于阳类证,气虚血瘀、风痰瘀血痹阻脉络以及痰湿蒙塞心神、元气败脱心神散乱则归属于阴类证。以上阳类证的病因病机本虚同为肝肾不足(阴虚),标实为风、火(热)、痰、瘀(尚包括腑实);而阴类证的病因病机本虚为气阳不足,标实为风、痰(湿)、瘀。
因而,有必要在既往证候研究的基础上,重视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探索发现共同的规律,由博入简,制定出具有可计量性、可重复性及简便易行的中风病急性期阳类证、阴类证证候诊断标准,为中风病急性期临床辨证论治、多中心协作研究、综合治疗方案的疗效评价、新药开发和利用等奠定基础,为中风病急性期病与证的规范化和计量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中风病“证”的实质、方药/证对应研究及辨证现代化提供新思路。
中风病的证候表现虽然十分复杂,但在临床经验的积累中,历代医家均对证候进行过归纳和分类,以探讨中风病患者的个体特异性(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与证候及病情进退间的关系。广州中医药大学和广东省中医院观察发现,出血性中风素体阳盛者,多发为阳类证,乃风火痰瘀交阻脑髓、闭阻神明清窍,中经络、中脏腑是病邪不同程度的表现。素体阴盛者,多发为阴类证,总属气阳不足,而致风痰(湿)瘀胶结,闭阻脑络清窍。至于神昏,也是气阳不足,风痰(湿)瘀胶结的严重程度的表现。因此,他们通过文献研究并从临床实际出发,以共性为基础,将出血性中风急性期分为风火痰瘀闭阻神明清窍之阳类证以及风痰瘀血闭阻脑络清窍之阴类证,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风病证候研究现状,初步制定了出血性中风急性期阳类证、阴类证辨证标准,即面赤身热、烦躁不安、口苦咽干、舌质红、舌苔黄、脉数,见以上症状3项或以上者可诊断为阳类证;面唇晦黯/苍白、静卧不烦、口咽不干苦、舌质淡、舌苔白、脉迟缓或沉细,见以上症状3项或以上者可诊断为阴类证。
综上所述,证候是中医学理论及临床思维的核心,它是动态的,具有时相性,因而证候的规范化是一个庞大的综合工程,是中医药规范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方法之一。而中风病中医辨证现代研究的方向应是在遵循一般传统辨证原则的基础上,充分把握中风发病的内在规律与本质,执简驭繁,扩大中风辨证的范围,丰富中风辨证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中风辨证的规范化。
- 新型破乳剂D5356可提高红霉素萃取质量
- 大黄能治疗卒中后中枢神经二次损伤
- 大黄能治疗卒中后中枢神经二次损伤机理为抑制tPA...
- 茯苓多糖具有抗衰老作用
- 送你9招亲密接触珍珠粉
- 专家肯定苦瓜对糖尿病有益
- 骨折了,慎吃肉骨头
- 寒露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