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易》探“天癸”

  “天癸”一词,出自《素问·上古天真论》,在中医理论中是个颇令人费解的概念。后世注家有指精血者,有指真水者,有指真阴者,众说不一。然而不明确“天癸”的含义,则无法深入阐明人体生长、衰老的机理。由于中医理论与“比类取象”为特征的《周易》学有密切联系,能相互启发。本文试从易学角度对“天癸”的概念作些浅显的探讨,以就正于方家。

  首先从命名分析,“天癸”当有其特定含义。天者,在卦为干。《周易·系辞上传》曰:“干知大始,坤作成物。”大始,即天地万物的开创。《干》卦象辞曰:“大哉干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表明“天”所蕴含的生生不息,策动万物的特性,成为创生万物的根源,代表人的先天。“癸”是十天干最后一位,与壬同属水。宋·京图撰《滴天髓》云:“癸水至弱,达于天津。得龙而云,功化斯神。”十天干之中,阳以丙为最,阴以癸为极,癸水之性至柔。而代表水的坎卦,外为阴爻所附,阳爻居中,表明它并非纯阴之死水,而是潜含阳气生发之机的物质。故癸之义,又作“揆”。万物闭藏,怀妊于下,揆然萌芽,虽蛰藏至深,而萌动之势最不可遏。一遇时机成熟,则发挥出神奇的效应,即所谓“功化斯神”。“神”在何处?从《素问·上古天真论》的论述看,即直接促使女子“月事以时下”,男子“精气溢泻”;在发育上逐渐“身体盛壮”,“筋骨劲强”。故“天癸”对人的发育、生殖活动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由其命名可见,“天癸”是先天即有,与生俱来,具有生生之机,推动人的发育与生殖活动之功能。

  然而,对天癸的具体形成过程与作用途径,古今医家较少论及,我们只有从人体整个生理的阴阳消长变化中寻找答案。

  天癸的形成离不开先天生机。这种元始的生发之气,在道家称为“炁”。清·傅金铨注崔希范《入药镜》中说:“此炁乃元始祖炁,先天至精至灵至圣。《经》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即此也。”从《周易》来看,“炁”正是太极活动最初“混沌”产物。“炁”的不断推动,产生五行分化,而又以“水”为先。邵同珍《医易一理》云:“阴阳二气,各有其精。所谓精者,天之一,地之六也。天以一生水,地以六成之,而为五行之最先。故万物初生,其先皆水。”对人体而言,这种由“炁”所化,禀含太极之一而能生化不息之物,即是天癸。由天癸直接萌发肾的形质与活动,植五脏六腑之根源,进而演化其他脏腑及气血津液的生化运动。在先天形质的化生中,天癸起着先导作用。

  因此,所谓“天癸藏于肾”的传统看法是不妥的。因为天癸是先天生命酝酿之初,可谓“先天之先天”,而肾为五脏之一,是有形之脏腑,相对天癸为“先天之后天”。天癸为五脏分化之先基,故不可能藏于肾中。惟唐容川在《医易汇通》中指出:“天癸在脑内。”此说颇有见地。“脑”作为奇恒之府之一,在人体中有特殊地位。脑为元神之府,王清任认为“总司一身之灵觉”,《内经》云“精明之府”,通过足太阳、厥阴经与心、肾、肝相联,络于督脉。心主神明,肾藏精髓,肝主生发萌动,而督脉总领一身阳气之纲维。故外至肢体,内至脏腑,诸精神出入生息运动无不与之相系,由之主领。其在卦为乾,其气象天,其位至高,其用至尊。天癸作为推动与主宰人体生长发育之根本,理应存在此乾运之最高枢纽中。

  天癸虽藏于脑中,但与肾仍有密切的联系。首先,脑髓亦属水,需肾水上济为之充养,其次,古云:“天一之水,自上而生。”这种“天一之水”,即舌下津液,起于任督交会之处,以天癸为源,上出髓府,下与肾水相济,灌植五脏六腑之根,历来养生家都十分重视。现代医学也发现唾液中含有生长因子等促进人体发育的重要物质。故作为天癸的外化形成,它对形体发育与生机输布有很重要的意义,有别于一般的脏腑精气。

  除了通过津液之道与肾相滋生外,天癸的活动与冲、督、任脉有密切联系,必须通过它们来完成其主导生殖的功能。《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女子“二七而天癸至”(注:此处言“至”而不言“生”,可知天癸生于先天,行于后天),而且“任脉通,太冲脉盛”,方能产生月经来潮。而“天癸竭”后,“任脉虚”,“太冲脉衰少”,月经绝止,男子则“精少,肾脏衰”(注意“天癸竭”与后面的因果关系)。关于“太冲脉”,罗东逸所著《临证指南医案》在对奇经八脉与“二炁”的论述中,提到以血肉有情,甘咸滋润之品养八脉不足,似可为天癸之治提供有益参考。

  综上所述,天癸不能简单地与“肾精”、“肾水”之类混同。从中医角度而言,它是人体先天包含的生机的存在形式;从西医角度看,则涉及到调节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一整套神经、内分泌系统,其中有许多现代医学尚未明确的内容,似与脑垂体、松果体、性腺等重要腺体的活动密切有关,但又绝不能与其中一种成分或一个环节等同。“天癸”这一概念涉及到中医对生命本原的探讨,而从中医理论来说,仅囿于阴阳五行理论,不足以揭示其内涵。孙一奎在《赤水玄珠》中谈到:“深于《易》者,必善于医;精于医者,必由通于《易》。”本文希望从《周易》研究出发,对继承、发展传统中医学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