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公众安全用药

  如果点击近期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热点词汇,非甾体类抗炎药应是首当其冲。这也是继“苏丹红”事件后,又一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而这些不断发生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再次向相关部门提出了一个老课题——如何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公众安全用药。

  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公众安全用药,首先要做到宣传的准确性。凡事都应全面看待,准确把握,惟有如此才能让公众正确认识食品药品的安全性问题。因此,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社会媒体,都应先对事物进行科学的分析,在拥有足够并且准确的信息后,再向公众进行宣传,以免草木皆兵。此次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对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宣传就很客观,从科学的角度就此类药物的安全性问题告之公众——并不是所有使用者都会有危险。事实上,任何食物和药物,其本身都具有安全性问题,西红柿吃多了,其中的柿胶酸对身体还有害呢,关键是我们如何有效地控制。

  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公众安全用药,其次要做到监管的统筹性。面对食品或药品安全性问题,监管部门既要想办法解决面临的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建立长效监管机制。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明确表示将分步骤监管非甾体类抗炎药,并重点对国内已批准上市的含非甾体成分的非处方药说明书进行审评和完善,这就兼顾了当前和长远两个方面。我们希望相关部门通过苏丹红、“杀人”果冻等事件,以及关木通、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安全性问题意识到,安全监管不但需要重视市场检查、查处违法行为等治标性的工作,更需要重视生产及使用标准的制定、说明书的完善、非处方药的遴选等治本性的工作。

  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公众安全用药,还要做到监测的前置性。不良反应监测滞后一直是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薄弱点,也正是这种滞后导致我们关于食品或药品的安全警报总是响在事件发生后,从而对突发性及群体性不良事件无法快速有效地做出反应。可以设想,如果监测部门早一天发现并预报苏丹红、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安全隐患,公众就能早一天远离风险。这其中,企业也具有对食品或药品进行监测的责任,而且企业的监测数据正是监管部门监测信息的主要来源。防患于未然,只有不断完善监测体系,提高监测水平,我们才能及时为公众提供食品药品的安全性信息,从而引导公众安全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