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料上升空间有多大

  2002年国内饮料工业各巨头纷纷上马茶饮料,茶饮料市场异常火爆。虽然2002年并没有像人们预计那样出现火暴的增长,但由于茶饮料的健康形象已被消费者所接受,并且有大品牌企业不遗余力地推广,茶饮料仍持续增长。总的看来,茶饮料与碳酸饮料、矿泉水、果汁等 同处市场霸主地位,成为饮料业的主流品种。按照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的预计,今年我国茶饮料的销售量将达300万吨。

  即开型茶饮料成为主流

  根据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最新调查显示,即开型茶饮料的消费者占居民总体的35%,已成饮料业的主流品种。即开型茶饮料与其他饮料之间存在着极大数量的交叉消费者。过去一年饮用过即开型茶饮料的消费者中有20%的人饮用过袋包茶;93.8%饮用过可乐;85.2%饮用过碳酸饮料。

  在即开型茶饮料的重度消费者中,分别有49.6%和34.5%为可乐和碳酸饮料的重度消费者;各种饮料因口味不同,长期共存是趋势;而可乐和碳酸饮料的重度消费者中,分别只有19.5%和23%为茶饮料的重度消费者,表明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增强,茶饮料从其他类 饮料消费者中争取市场空间的机会非常大。

  消费者休闲意识强重品牌

  具体到各种茶饮料方面,调查显示,70%左右的被访家庭在过去一年里饮用过散装茶,其中主要是绿茶和花茶。但散装茶的携带和冲泡受条件限制,只能在家庭饮用中占主导地位,袋包茶虽拓展了茶的整体消费市场,且宾馆、饭店、快餐店需求仍很大,但整体市场正在逐年萎缩。袋包茶重度消费者的平均年龄为38岁,爱茶又追求方便的中年人成为袋包茶的最主要消费群体。即开型茶饮料的重度消费者平均年龄为30岁,青少年构成了茶饮料最坚实的塔基。

  茶饮料的重度消费者集中在29岁以下的青少年人群。除了比较多地选择看影碟、唱卡拉OK等较大众化的休闲活动之外,他们要比居民总体更多地去咖啡厅、酒吧、健身俱乐部、电影院等。

  品牌消费是茶饮料市场的另一特征。立顿在中国袋包茶市场占有绝对的优势,13.8%最经常饮用沱茶,而其他袋包茶品牌所占份额非常低。即开型茶饮料的品牌集中在康师傅、统一两大品牌。

  茶的真正优势在于文化

  目前的营销中,为迎合青少年消费群体的心理,众多商家不谋而合地打出明星牌。但可乐、碳酸饮料的重度消费者以及15~29岁人群都要比茶饮料的重度消费者更倾向于认同“名人推荐”。

  有营销专家认为,茶的真正优势在于文化。茶饮料的重度消费者要比居民总体更多地光顾咖啡厅或酒吧。资料表明,茶室或茶馆仍是城市文化人群休闲的理想场所,甚至成为时尚而被年轻人所追随。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应该传承到茶饮料品牌中去。

  未来3年将快速发展

  有关专家分析,目前市场上的茶饮料可分为纯茶、调味茶和奶茶三类,尤以调味红茶和绿茶为主,像康师傅、统一、娃哈哈、可口可乐等厂家就多以上述产品打主力。具体而言,可细分为冰绿茶、乌龙茶、奶茶、蜜桃茶、冰茶、花旗参茶、冬瓜茶、柠檬茶等。随着消费者需求日益提高,对企业和产品个性化、差异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只有不断创新产品,才有发展。各种草本茶、固体调味速溶茶新市场的启动也说明了茶饮料市场的个性化趋势。而消费者对个性化产品需求的增长,也给新进入茶饮料市场的企业提供了发展空间。

  茶饮料的口味对消费者是非常重要的,从目前市场上的产品口味来看,还较单一,主要为低糖和清淡型,许多产品的推出还仅停留在概念的炒作上,但从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口味的分散化是个必然趋势,调味茶将得到进一步发展,风味会更加多样化。最近日本发明的由十几种茶混合而成的混合茶在日本非常畅销,这说明主导市场茶饮料口味的并不是消费者偏好,而是厂家的不断推陈出新,惟有此,茶饮料市场的空间才会不断拓展。

  从人均消费量来看,2002年我国人均消费茶饮料仅为1.5公斤。如果与日本人均饮用量20~30公斤相比,我国茶饮料市场还有几十倍的增长空间,即使按人均10公斤的茶饮料消费量,我国茶饮料的市场容量至少为1300万吨。而且目前茶饮料的销售主要集中在重点城市,

  因此快速成长期估计还有3年。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茶饮料市场尚未达到可乐市场那样高的品牌忠诚度,产品口味才是市场的真正卖点。对于新进入者而言,只要找准市场卖点,取得成功并不是没有机会。

  我国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茶文化的历史积淀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使许多人都已经接受了茶饮料,说明我国已经有了很好的茶饮料消费基础。我国茶饮料的发展时间很短,市场开发集中在大中城市,而小城市和农村市场的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另外从生产企业的数量与规 模来看,我国的茶饮料也还处于成长期。茶饮料市场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未来至少3年内仍会处于快速成长期,而要达到其成熟期可能还需要5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