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病人的心里充满阳光

  一位双目失明的87岁的部队老干部,因为患肾功能衰竭长期住院治疗,病房成了他的“家”。老人的6个子女坚持每天轮流去医院送饭,陪伴老人,无论酷暑寒冬,无论刮风下雨,坚持了整整8年,每个子女都没有丝毫懈怠……虽然,耿直的老人有时免不了发脾气,甚至流露出消极厌世的情绪,但都被子女们亲切的关爱、体贴的慰藉所化解。最终,老人带着安详幸福的笑容去了另一个世界,留下一句话:“我这个倔老头是带着孩子们的爱走的,孩子们的孝心让我这看不见光明的人看到了阳光!”

  这位老人和6个子女的故事,在老人住的那家医院被传为美谈。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更多的中青年人也开始经历陪护生病老人的生活,这是我们无法逃避的义务和责任,对每一个有父母的人来说都是一个考验。

  生病的人情绪往往不稳定,特别是慢性病人,他们或是烦躁不安,或是敏感脆弱,或是消极悲观,家人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他们发脾气、发牢骚,甚至赌气、闹别扭。这不仅会影响疾病的治疗,还会增加病人和家人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家庭和睦。

  陕西省人民医院住院部主任孙锡惠多年来经常接触病人及陪护家属,她指出,病人脆弱和不稳定的情绪多缘于他们的多愁、多虑、多疑和猜忌心理。家人倘若不能正确理解、接纳他们,并调整自己的心理,那么双方势必会产生矛盾,从而给双方都造成新的心理压力。因此,家有病人,要学会和病人相处,在把握好自己情绪的同时,注意帮助病人调解不良情绪,排解、消除心中的不快,使他们有一个愉快、平和的心境。

  我们应该如何与病人相处,如何化解他们的不良情绪呢?孙主任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

  首先,要理解病人,善待病人。被疾病折磨的病人的内心痛苦他人往往不易体会,这其中包括对生命的渴望、对恢复体能的急切盼望、对疾病不良后果的担忧等。这些复杂的心理交织在一起,病人容易表现出悲观、急躁、恐慌等负面情绪。有时还会不由自主地发无名火、暴躁不安、无事生非,使家人无所适从。特别是长期不愈卧床不起的病人,往往会感到给家人带来了很大负担,心怀自责和负疚。因此,病人的心理复杂而矛盾,常常会对家人的行为产生错觉,以至把好心当成恶意,把家人无意识、不自觉的行为当做是有意识的和故意的行为,是在发泄对自己的不满。

  了解了病人的这种特殊心理,家人就应该接纳他们反复无常的情绪,不计较他们对自己的态度,宽容他们的“小心眼”,加大对他们的感情投入,不把自己的压力“传染”给病中的亲人,即使心里有苦,也应该露出“苦恼人的笑”,让病人感受到亲情的体贴与温暖。

  其次,尊重病人,安慰病人。自尊是人的本能,即使是失去了工作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也有被他人尊重的渴望。有时,这种自尊甚至比健康时表现还突出,还要强烈。因此,要使病人有一份好心情,必须保持他原有的家庭角色、地位和尊严,家中大小事多与其商量,及时沟通思想,在不影响疾病治疗的情况下“还原”他们的家庭角色,主动让他们参与家庭事物的处理和决策,让他们感到家庭仍需要他们,自己不是多余的人,不是家里的负担。只有使病人体验和感受到自我生存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才有助于调动其潜在的生存动力,消除和缓解其不良情绪。

  再者,学会接纳和调节不良情绪的技巧。由于生活在一个家庭里,对病人的生活习惯、嗜好、个性特征、思想、心理都很了解,因此可根据环境、情绪变化对病人因势利导,学会“投其所好”,“对症处理”。比如,对性格倔强的病人多开玩笑,多给一些幽默,对沉默寡言、多愁善感的病人多一份沟通,多一些开导,对多疑多虑的病人多一份坦诚,多一份宽容。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衰老,走向暮年,今天的老人病中所体会到的痛苦,我们也终将要面对。在我们还年富力强的时候,让我们把更多的理解、关爱给予病中的亲人,在他们的心里洒下一片阳光,让他们感受到阳光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