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消费进入认证时代

  如今,提起食品行业里的大事,最令人瞩目的一件莫过于 “食品认证”了。因为,随着我国恩格尔系数的持续下降,城乡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绿色无公害食品还是各种安全认证的食品都争先恐后地在恩格尔系数提示的空间里拓展着自己的市场。可是,面对越来越“抢眼”的食品认证,消费者对其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如何?今后我国的食品认证工作又将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呢?

  食品消费进入认证时代

  与千百年来老百姓买东西要货比三家的购物标准相比,如今的消费者在选购食品上,买蔬菜首选无公害;买油、米、酱、醋等也要考察其是否够“格”。

  在北京的很多食品超市里看到,那些有品牌的无公害蔬菜及有机食品深受购物者青睐,一些超市甚至把无公害蔬菜的授权销售证书摆在显眼的位置。

  北京新世界商厦食品超市的一位负责人说,超市里蔬菜类每天卖得最快的都是那些无公害蔬菜,很多顾客是非无公害蔬菜不要,而且菜价越高,卖得越快。比如一种10元/包的无公害西红柿,每天补两次货还不够。而对于米、面、酱、醋、油以及一些时令食品,看“证” 购物正成为老百姓消费的新趋势。北京华联商厦食品超市的一位售货员说,现在,人们购物不仅仔细察看商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地等,更多的还要看产品是否通过国家必要的认证。而且,消费者还经常询问那些认证的“来头”或是“含金量”。比如中秋节的月饼,如果没有贴上质检部门或卫生部门的月饼专用标志,即便是名牌月饼,也很难得到消费者的认同。

  现在,食品认证的种类越来越多,其中包括消费者青睐和信任的国际质量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还有的就是诸如某某学会推荐、某某学会认证等。“授权”单位也是五花八门,有的认证单位或部门消费者鲜有耳闻,面对林林总总的食品认证,百姓们有时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家住北京朝阳区酒仙桥的一位消费者说,她每次去超市购物,家人都免不了要提醒她“注意选择那些有质量安全和认证标志的食品”,可她经常是左手拿着“绿色食品”,右手捧着“国际认证”,真想把它们都买回家。其实,在食品消费过程中,像这样的人还真不少。不少消费者表示:食品认证能否“单纯”一些??这么多的认证,有时真叫人难以选择。

  买食品时你注意“QS”了吗

  “QS”是质量安全的英文缩写。它是我国最新实施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志。早在今年1月16日就已出现在部分米、面、油、酱油、醋等5类食品外包装上的这一“食品质量安全”的蓝色标签,知道它并将其作为选购食品依据的消费者却寥寥无几。

  我国实施QS认证具有强制性,目前全国已有1323家米、面、油、酱油、醋的生产企业获得了“QS”身份,并且到今年8月1日,凡未通过QS认证的米、面、油、酱油、醋等5类食品,将不得在市场上流通。此外,国家质检总局还将陆续对肉制品、奶制品、调味品、茶叶、饮料等食品实施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有关专家指出,作为食品销售的“入场券”和消费者辨别食品质量是否安全的重要凭证,“QS”将长期与百姓的生活相伴。因此,针对百姓对“QS”标志比较陌生的现状,不仅媒体要进行广泛宣传,商家、厂家也应通过店堂招贴、发放宣传册等方式向百姓加以介绍;而广大消费者则应养成购物查看“QS”的习惯,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将有效地促进厂商把住进货渠道

  儿童食品认证体系呼之欲出

  由于儿童食品的特殊性,以及针对目前儿童食品存在的种种不安全因素,国家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已授权国家儿童营养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制定一套完整的儿童食品安全体系认证方案。这一方案的实施,将对婴儿奶粉、辅助食品、糖果、饮料、鲜奶等儿童食品进行全面监督检测,并将监测结果向社会公布。

  据有关人士透露,新的儿童食品安全体系将充分考虑儿童与成人在思维、体质、习惯等方面的区别,甚至有些食品,如奶粉、保健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将采用不同的标准。而安全性和营养性将是贯穿儿童食品认证体系的两条主线。

  据了解,目前儿童食品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化学合成物质过量应用,使儿童食品中的化学物质种类和数量增加;农业生产中化学肥料的使用量不断增加,使食品中农药残留过高,而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对儿童的危害最大;饲料添加剂应用量过大或使用不当,加工食品中使用过量的添加剂;工业排污造成水田污染,食品包装材料中的制塑剂、油墨印刷污染等。至今,仍有儿童食品生产厂家将玩具、卡片等装入食品袋内。

  完善认证体系正其时

  如果能用一句话来概括食品认证的内涵,则莫过于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负责人所说的:“食品认证是食品从生产源头直到销售终端过程中所有良好记录的集中体现。”

  这位负责人说: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的定义,食品认证制度就是对生产食品的标准化程度的一种界定。即食品认证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食品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等各相关环节,并着眼于现实资源和技术条件,以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安全为最高目的,以制定标准、实施标准为主要环节,按照统一、简化、 协调、选优的原则,在各有关方面的协作下,对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全过程进行标准化管理。

  据了解,我国食品认证工作近期虽然进展较快,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标准体系不完善;现有标准体系与国际标准对接度差;违标生产经营问题严重;农业标准检测检验机构不健全,技术手段落后;管理监督工作不到位,执法不严。

  曾几何时,在全国范围内涉及食品安全的事件令人触目惊心。卫生部卫生法规与监督司司长赵同刚说,以往的事件说明,造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规范的农产品准入制度;对生产工艺环节缺乏控制;食品监控体系不完善,特别是监控不及时,缺乏经常性。

  为此应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制定符合国际标准的食品安全监控体系;在食品行业中积极推行国际通行的质量和环保认证体系。根据国内外食品市场的需求和质量发展趋势,引入并借鉴ISO(国际质量标准)、GMP、 HACCP等体系,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和保障体系,修订更新的产品标准,制订新的与国际食品质量标准接轨的产品标准,尽快提高食品卫生质量,探索保障食品安全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已刻不容缓。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冯平在谈到如何完善认证体系时也表示,看“证”消费固然是一种消费理念的进步,但同时,生产领域的“绿色食品”、“安全食品”等各种认证很杂乱,标准不统一;检测机构重复建设,认证缺乏严肃性,最终导致监管不力,不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而且给消费者的选择也带来了诸 多不便。为此,冯平委员建议:有关部门应确认国家唯一的食品生产监管机构,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监测网络,确保人民食品安全。此外,国家应统筹安排质检任务,避免技术强的机构任务少,而水平低、实力弱的机构重复建设。最后,除尽快制定法律、法规外,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还应积极引导食品生产企业尽快取得HACCP和ISO系列、ISO14000 认证等,与国际接轨。

  选购农产品要看三大认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追求安全优质的农产品成为大众消费的基本目标,消费者选购农产品时开始注重品牌,看看是不是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等。但是,让消费者感到迷惑的是,市场上稍微经过包装的农产品大多打着绿色、无公害的名义。其原因是有些地方的农业部门、蔬菜管理部门、经贸部门、技术监督部门和环境部门都纷纷开展农产品的认证,结果是生产者无法承受,消费者无所适从。

  为此,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主任李怀林特别告诫广大消费者,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各有各的“身份证”: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是加施于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证明性标记,标准颜色由绿色和橙色组成;绿色食品标志商标是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注册的证明商标,受法律保护;有机食品标志是加施于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的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证明性标记,其寓意着人与自然需要和谐美好的生存关系。这其中,无公害农产品是保证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最基本的需要,是最基本的市场准入条件。

  李怀林还介绍说,国家认监委、农业部等九部委近日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农产品认证认可工作体系实施意见》,提出要建立统一、规范的农产品认证认可体系,这标志着我国农产品认证认可工作开始走上规范化发展之路。“只有切实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并认真实施质量安全认证,用好认证这张市场‘通行证’才能有效保障食品安全及广大消费者的权益”。李怀林主任如是说。

  同时,据了解,经国家认监委等部门批准,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即将成立,在各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的基础上,将开展全国统一的农产品认证工作,具体认定和认证程序也将发布。中国绿色食品中心认证处处长(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筹备处办公室主任) 罗斌特别提醒消费者,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是惟一经国家认监委批准从事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的机构。目前,其他任何单位在全国范围内从事无公害等农产品的认证活动均属违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