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可使灾后救治事半功倍

  为支持地震灾区的医疗救助,根据地震灾害造成骨折、外伤多的特点,5月14日下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擅长骨伤科的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分别组建的抗震救灾医疗队,赶赴四川德阳参加紧急医疗救护。

  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在灾后救治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日前,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创伤骨科主任医师赵勇博士。他表示,对于现场救治来说,中医与西医并无太大区别,都是把救命放在第一位,但在现场救治和其后的院内救治过程中,用中西医两条腿走路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闭合性骨折可用手法复位

  “无论中医、西医,在急救时大的原则方面是一致的,都是要注意对呼吸道堵塞、休克、窒息、颅脑损伤等致命的伤情的有效救治。”赵勇说,具体到骨伤方面,骨折是必须应紧急处理的一个伤情。因为骨折会引起强烈的疼痛,疼痛又会导致肌肉痉挛。如果不及时进行固定,那么就会导致骨折断端活动多-疼痛剧烈-肌肉痉挛加重-休克的恶性循环,危及生命。

  骨折可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两类。对于后者,如果外露骨折端没有压迫血管、神经时,赵勇不建议马上复位,而必须在条件许可的医疗机构进行有效清创再进行复位,否则会将污物带进创口深处。对于闭合性骨折,中医的手法正骨可以发挥一定作用。与西医不同,对于这类骨折,中医有的时候可以不需要手术,而采取手法就可以使骨折得以复位,这种操作在救治现场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是可以进行的。

  另外,与西医采用石膏固定不同,中医骨科擅长采用小夹板对骨折进行固定。在现场救治条件比较简陋的情况下,“可就地取材,利用木板、竹竿甚至可用的纸板来进行骨折固定。如果连这些都没有,还可以采用肢体相互固定的方法,如受伤上肢可与躯干绑在一起固定,骨折的下肢可与健侧下肢绑在一起固定。”

  赵勇还指出,对在地震所造成的伤害中常见的脊柱损伤要特别注意,在现场救治时必须科学搬运伤者,绝对禁止一人拖肩,一人抬腿搬运患者或一人背送。这些正确的搬运方法和禁忌必须告知现场没有医学知识的救援人员和群众。

  ▲中西医结合更适宜院内救治

  “当伤员被转运到后方医院或条件好的医疗点时,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提高疗效,缩短救治时间,在伤员众多的情况下,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救治更多的伤患。”赵勇说。

  据他介绍,在院内救治方面,一些中医药的器械和疗法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如“骨折复位外固定器”,对闭合性和开放性骨折均可采用。这种固定器与在体内打钢钉固定的方法不同,采用经皮穿过骨外部固定的方法,手术微创、操作相对简单,在地震产生大批伤员的情况下,可缩短治疗时间。

  对于骨折患者,正确、良好的复位可以减少骨折畸形愈合,如果再配合活血解毒的中药治疗,可以避免骨折延迟愈合及骨髓炎等的发生。在骨伤的早期,可采用中成药消肿止痛;在肿消痛减的第二阶段,采用续筋接骨的中药;在骨伤后期,给予补肝肾、强筋骨的中药,可预防上述后遗症,改善预后。

  ▲相关链接

  地震救灾卫生保障的基本任务

  地震卫生保障工作与常规卫生保障工作不同的是任务紧急,需要采取应急保障措施。

  1.为了赢得时间,必须充分利用灾区和邻近轻灾区的专业与群众性的医疗救护力量,迅速组织起来实施早期救护,这是灾区卫生保障工作的初期主力军,也是医疗救灾的重要环节。强烈地震虽然使灾区医疗卫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医务人员有伤亡,但毕竟尚不乏可以利用的医疗条件和力量。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就可以使现场救护工作尽早展开,将可极大地减少伤残与死亡。

  2.实施快速有效的外援。对大量伤情复杂、严重的伤员进行急救、分检、中转、后送或收容治疗。对灾后可能暴发的流行病、传染病的预防工作亦应及时组织实施。

  3.做好伤病员的后续治疗与伤病员的精神与生理康复等卫生保障工作。这是灾后较长时期的任务,要始终如一地抓紧抓好。灾后生活、卫生状况恶化,各种疾病,特别是老人、儿童和妇女常见病的发病率可能增高,医疗卫生力量的配置要充分注意这一特点。对有精神障碍者和精神病人要注意他们的心理康复和治疗,防止病情发展。对恢复期的重伤员,要注意其外形、外貌的矫形,以恢复和重建功能。对残疾人的康复治疗则需更长时间。

  4.恢复和重建灾区的医疗卫生机构,有效地增强灾区的防病治病能力。这一工作在灾区重建家园的同时,要不失时机地抓紧做好。

  (来源: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灾难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