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例病例调查显示:中医药可在卒中单元中发挥积极作用

  “卒中单元”是指从中风发病时起即按照一整套完整的、严谨的、有效的手段来进行用药、康复、预防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愈后生活质量的治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中医科的樊永平教授等人近日通过对258例急性中风患者的临床观察发现,以平肝泻火通络,活血化瘀、化痰通络,通腑化痰为主的辨证论治方法,能降低中医症状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提高反映日常生活能力的Barthel指数(BI)评分,为中医药在卒中单元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近20年来欧美国家的实践表明,卒中单元模式与普通脑血管病房比较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死亡率。随着卒中单元在我国的推广应用,中风病的疗效迈上了新的台阶。如何使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寻找中医药在卒中单元中的疗效证据,是中风病临床研究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北京天坛医院是全国卒中单元培训中心,该院中医科利用卒中单元的数据平台,通过对符合诊断标准的258例急性中风患者的临床观察,采用自拟的中风病疗效评定量表及神经伤残量表、生活质量量表,探讨了卒中单元中急性中风病的中医病因、证型变化、病机特点,评价了中医小复方辨证治疗的临床疗效。研究人员将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102例和治疗组156例,给予对照组脱水降颅压、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神经细胞营养剂和对症治疗等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辨证给予平肝泻火通络,活血化瘀、化痰通络,通腑化痰的中药小复方,连续观察14~21天,探讨证型分布与时间的关系,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评分、NIHSS和BI评分。

  观察结果显示,中风病发病随年龄增加而增加,高血压是最主要的相关疾病;肝阳暴亢是前3天的主要证型,以后逐渐减少,风痰瘀阻型前3天略少于肝阳暴亢型,以后逐渐增多,肝阳暴亢、风痰瘀阻和痰热腑实三型在前21天占所有证型的95%左右;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NIHSS评分降低,BI评分升高,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此项研究提示,实证是中风病急性期的主要证型,肝阳暴亢、风痰瘀阻和痰热腑实三型占有主导地位。从证型推出,肝阳暴亢化风可能是中风病“风、火、痰、瘀”级链反应的始动因子。辨证给予中药小复方的方法,可在卒中单元中发挥积极作用。

  本研究还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中风病的发病逐渐增多,30~50岁之间增速明显,50~60岁之间是一个相对的平台期,发病比例无明显增加,60~70岁又明显增多,70岁以上发病比例趋于减少。258例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接近2誜1。在可以改变的脑血管病致病因素中,高血压病是第一大危险因素,此次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其他如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也是非常重要的致病因素。

  樊永平介绍,在治疗中,他们针对所见到的肝阳暴亢、风痰瘀阻、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风火上扰清窍、痰热内闭清窍、元气败脱,神明散乱8型辨证给予仅由4~6味药物组成的小复方。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汤药药量,避免急性期用药过多,发生相互作用,产生不良反应,还可以使药力专一,更好地发挥作用。而且,应用小复方便于研究人员通过血药浓度、成分的测定,深入研究药物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小复方能较好地改善中医症状积分,减少NIHSS评分,增加BI指数积分,反映了中医辨证治疗急性中风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