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D)第四篇

《中医词典》c~d在线阅读中医综合书籍在线阅读

《澹寮集验方》

医方著作。十五卷。元·僧人继洪辑。刊于1283年。作者参阅多种医着,辑录其中的验方千余首,分中风、中气、中暑、中湿等48门病证加以归纳和叙述。每门之前均简论病候及用药。现存日抄本。

当脐痛

病证名。《张氏医通·腹痛》:“当脐痛为肾虚、任脉为病,六味丸龟板灰。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此为本虚受寒,小建中汤和之。”多属脾经虚寒,亦有因虫积引起者。参见脐中痛、虫积腹痛条。

当容

经外穴名。《千金要方》:“肝劳邪气眼赤,灸当容百壮,两边各尔。穴在眼小眦近后,当耳前三阳三阴之会处。以两手按之,有上下横脉,则是与耳门相对是也。”在外眦外方,颧骨额突外缘凹陷处。主治目赤痛等。斜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当时而至

运气术语。五运之气正当其应至之期而至,属正常现象,反此为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当时而至得何也?岐伯曰:非太过非不及,则至当时,非是者眚也。”

当位

运气术语。与本身的位分相符,处于应见的时位。《素问·六微旨大论》:“何谓当位?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金运临酉,火运临子,所谓岁会,气之平也。”即木运遇卯年,火运遇午年,土运遇辰戍丑未年,金运遇酉年,水运遇子年,称之为岁会,也就是所谓平气。

当心而痛

病状名。正对心窝处疼痛。《素问·至真要大论》:“胃脘当心而痛。”

当阳

①经外穴名。出《千金要方》。在瞳孔(正视时)直上入发际1寸处。主治头痛眩晕感冒鼻塞,目赤肿痛等。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②太阳穴别名。见《中国针灸学》。

《党参新研究》

药学著作。一册。赵荩臣撰于1929年。书中对于党参的命名、植物学科属、药材名称、产地、种植法、形态、采集、生药、化学成分、医疗应用,禁忌、制剂等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并对党参人参的区别做了专门论述。并附原植物的彩图,可供研究党参的参考。

党永年

宋代医家。履贯欠详。着《神秘名医录》二卷、《摭医新说》三卷,均佚。

档内出

病名。应作裆内出。指髋关节前脱位者。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对新鲜髋关节前脱位之治疗,应以手法整复为主。详胯骨出条。

中医眼科、外科手术器械。长约二至三寸,多为钢铁制品。用于穿刺切割等。

刀斧伤

病名。凡格斗或战争时因刀箭、金属兵器所伤者之统称。《金匮要略》称之为刀斧伤。历代约分为两类,其兵器“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死者。”一般刀刃所伤,则预后较好。证治同金创,详该条。

刀圭

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名。形状如刀圭的圭角,一端尖形,中部略凹略。一刀圭约等于一方寸匕的1/10。

刀镰丁

病名。《千金要方》十三丁之一种。以其形似刀镰而得名。该疔阔狭如薤叶大,长约一寸,其疮肉色紫黑若烧灼状。治宜用生矾三钱,葱白七根,共捣烂作七剂,用葱汤逐剂送下,温暖取汗,汗出为度;亦可用芭蕉根捣敷之。忌用刀刺、切割治疗。一般治疗参见疔疮条。

刀癣

病名。一种皮肤搔痒性疾病。见《诸病源候论》。称其病因为用磨刀水或牛狗所饮余水洗面手而感染者。“基状无匡郭,纵邪无定。如此之癣,初得或因风湿客于肌肤,折于血气所生”。并谓“至其病成,皆有虫侵食,转深连带不瘥”。临床常见皮损边缘不整,无一定形状,纵横排列不定,瘙痒明显。治宜消风清热利湿,内服方用消风散(《医宗金鉴》卷七十四)加减,外用必效散涂擦。类似今之泛发性神经性皮炎等疾患。

①疏通引导。《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气有余于上者,导而下之。”

②逐除,即用疏导之法逐邪外出。《灵枢·水胀》:“石瘕……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之。”

③教导,启发。《灵枢·逆顺肥瘦》:“以言导之,切而验之。”

导赤清心

治疗学术语。指一种清法。用清心火、利小便的药物治疗心火炽盛的方法。如心热移于小肠,症见口渴面赤,口舌生疮,小便赤涩或溲时热痛,用栀子连翘木通通草甘草梢等药,方如导赤散

导法

治疗学术语。指通导大便的方法。又称导便。即把液体药物从肛门灌入肠中,或把润滑性栓剂塞入肛门内,以通下大便。如蜜煎导法、猪胆汁导法等。

导龙入海

治疗学术语。指一种治法。龙,喻肾火;海,喻肾水。肾水不足则虚火上炎,海不藏龙,治疗时除用大量滋阴药填补肾水外,还应少佐桂、附,用以引导虚火归入肾水,故称。此法又称引火归原。参该条。

导气法

①针刺手法名。《灵枢·五乱》:“徐入徐出,谓之导气。”指进针后,徐缓入针,得气后再徐缓出针的方法。

②即行气法。参见该条。

导药

治疗学名词。指将润滑性药物制成易溶解的栓剂,塞入肛门内,崩解后润滑肠道,使干燥的粪便易于排出。亦可用药物自然汁灌入。如猪胆汁、土瓜根汁皆可为导药

导引

一作道引。主要指一类主动的柔软肢体运动或气功动功。《庄子·刻意》:“吹?楹粑?,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常与服气、存思、咽津、自我按摩等相配合进行。又有俗称肢体导引为外导引、内气运行为内导引者。《庄子·刻意》晋·李颐注导引为:“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导引术起源于上古,为当时神仙家与医家所重视。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画《导引图》绘有四十余种导引姿势及术名。《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央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F。”唐·王冰注:“导引,谓筋骨,动支节……导引按?F,中人用为养神调气之正道也。”又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凡人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道教将其继承发展,以导引为炼身的一种重要方法,认为它有调营卫、消水谷、除风邪、益血气、疗百病以至延年益寿的功效。《抱朴子内篇·别旨》:“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踯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云笈七签》卷三十二至三十四亦详载其法,谓“导引之法,深能益人延年,与调气相须,令血脉通,除百病。”道经中列有大量导引法。

《导引图》

养生图谱与专著名。

①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是现存最早的导引图谱。原帛画长约100厘米,与前段40厘米帛书相连。画高40厘米。分上下4层绘有44个各种人物的导引图式,每层绘11幅图。每图式平均高9-12厘米。每图式为一人像,男、女、老、幼均有,或着衣,或裸背,均为工笔彩绘。其术式除个别人像作器械运动外,多为徒手操练。图傍注有术式名,部分文字可辨。其中涉及动物的有鸟、鹞、鹤、颤、猿、猴、龙、熊等八式,与五禽戏相近而缺鹿戏与虎戏。原无图谱名,现名系由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所定。

②《隋书经籍志》:《导引图》三卷,原注立一,坐一,卧一。佚。

③清代敬慎山房刊有《导引图》,但流传不广。

倒拔肿疡

肿疡外治方法之一。指采用抬高患肢体位以减轻肿疡部位疼痛的方法。《证治准绳·外科》卷五有:“脚背或脚趾肿痛不可忍,以脚高悬起,其痛方止些;若以脚垂下,其疼不可当也,名曰倒拔肿疡。先用两面龟一味煎酒服,次服两面龟散。如不应,以蛇薯磨酒服,大效。”

倒产

又名脚踏莲花生、踏盐生、踹地生、倒生、颠倒、逆生、逆产。指分娩时儿足先下。相当于足位分娩。

倒垂帘

证名。即指黑睛上翳膜,自下方向上伸展的病证。参见赤膜上冲条。

倒吊法

正骨手法之一。《世医得效方》卷十八有:“脚大腿跟出臼,……或是?v开,又可用软绵绳从脚缚倒吊起,用手整骨节,从上坠下,自然归窠。”本法适用于髋关节脱臼的手法复位,目前临床上已较少采用。

倒睫赤烂症

病证名。《原机启微·论倒睫赤烂》:“然是证亦多是血热阴虚火动所致。盖血所以滋经脉养毛发者也。故当外治以泻其瘀热,内治以杜绝其源可也。”指眼睑睫毛倒入目内,伴见睑眦赤烂或翳膜等证。治宜清热泻火为主,兼以养阴化瘀。

倒睫拳毛

病证名。又名倒睫、拳毛倒睫、倒睫拳挛、拳毛倒插、拳毛倒睫。见《秘传眼科龙木论》。本证多并发于椒疮。多由眼睑松弛,睑缘相对紧张,使睫毛内倒。症见内刺睛珠,碜涩难开,眼胞赤烂,痒而兼疼。此乃脾热肝风,合邪上壅所致。治宜细辛汤,清邪热、散风邪。外治古人采用夹睑法。现代治疗睫毛倒入少者,可电解倒睫;若倒睫多,睑内翻者,多用手术矫正。

倒经

病证名。指经血上逆。单南山《胎产证治录》:“有行经期只吐血、衄血或眼耳出血者,是谓倒经。”详逆经条。

倒敛

病证名。出《痘疹经验良方》。指痘疹出后,其毒当敛不敛,复入于里。多因元气素虚,又少食,常自利,以致气弱而不能托毒外出。治宜益气托毒,用异功散黄芪当归

倒仆蹴损

病证名。指因跌仆而致的伤筋损骨之证。《圣济总录》卷一百六十五有:“或因乘车马,或登陟危险,误多倒仆,轻则蹉跌,筋脉蹴损,不能伸屈,甚者乃至?b折筋骨,治宜速以养血脉续筋骨之剂服之。”参见跌打损伤条。

倒生

病名。指足位分娩。《张氏医通》卷十:“用力太早,儿不能自顺,只一直下,先露其足,谓之倒生。”即倒产。参见该条。

倒靥

病证名。指痘疮不能结痂。《证治准绳·幼科》:“痘疮遍身溃烂,不结痂者,倒靥也。”痘疮初见一二日细小,四、五日渐大顶平,至六七日即脚渐润,顶愈平陷,其色全白,形如豆壳;若脓清不满,已成痂而只是嫩皮,未成痂。由气血虚弱所致。治宜补益为主,用人参归耆汤,去桂加芍药连翘白芷香附。若痘浆未充忽然收靥,或痘浆虽充而齐、结痂干紫的为气虚血热。治宜清热补气,用犀角地黄汤紫草黄芪

倒拽九牛尾

导引功法名。方法为:取弓步位,一手上举,屈肘握拳,拳心向面,双目观拳;另一手握拳伸肘用力后伸,拳心向后。《易筋经》:“小腹运气,空松,前跪,后腿伸直,二目观拳,两膀用力。”

捣法

推拿手法名。屈曲食指或中指,以近端指间关节的背面轻轻叩击穴位。

捣针法

针刺时使针体在穴位内运动的手法。参见提插法条。

盗汗

证名。睡中出汗,醒后即止之证。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素问·脏气法时论》等篇名寝汗。多见于虚劳,证属阴虚。《医略六书·汗病》:“盗汗属阴虚。”“盗汗乃睡中汗出,醒则汗收。因阴气空虚,睡时卫气乘虚陷入,则表无护卫而营中之火独旺于外,蒸藤汗出;醒则卫气行阳而气固于表,其汗乃止。多见于虚劳之人。”治宜养阴清热,热盛者,用当归六黄汤;阴虚者,用六味地黄汤。详见虚劳盗汗、阴虚盗汗条。亦可因阳虚、气虚、肝热、湿热、外感热病而致。《伤寒明理论·盗汗》:“杂病盗汗者,责其阳虚也。伤寒盗汗者,非若杂病之虚,是由邪气在半表半里使然也。”《张氏医通·盗汗》:“酒客睡中多汗,此湿热外蒸也,二妙散白术、伤风、牡蛎。”“伤寒阳明少阳证盗汗,柴胡葛根,随证主治。温热三阳合病,目合则开,白虎汤。”《景岳全书·杂证谟》:“若睡中盗汗而无火者,宜参苓散独参汤主之;若阳气俱虚者,宜参附汤大建中汤之类主之。”《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谓盗汗有阴火盛者,用正气汤;有肝热盛者,用龙胆散

㈠(dào)⑴道路,通道。《素问·逆调论》:“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能卧也。”

㈡道理。《灵枢·百病始生》:“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

⑶特指医道。《素问·举痛论》:“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术极。”《灵枢·病传》:“道,昭乎其如旦醒,窘乎其如夜暝。”

⑷指养生的道理。《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数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⑸指医生诊病的反技艺。《素问·玉版论要》:“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

⑹方法。《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⑺法度,法则。《素问·脉要精微论》:“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灵枢·外揣》:“夫治国者,夫惟道焉。非道,何可大小浅深杂合而为一乎?”《灵枢·四时气》:“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

⑻泛指规律。《素问·玉机真脏论》:“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此其道也。”

⑼指天地阴阳变化的自然规律。《素问·五运行大论》:“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

⑽渠道,途径。《素问·调经论》:“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

⑾方位,部位。《灵枢·胀论》:“其于胀也,当泻不泻,气故不下,三而不下,必更其道,气下乃止。”

⑿施行。《素问·生气通天论》:“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⒀说,讲。《灵枢·逆顺肥瘦》:“明于日月,微于毫厘,其非夫子,孰能道之也?”⒁道德。《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

㈢(dǎo)通“导”。

①疏通。《素问·汤液醪醴论》:“针石之,道也。”

②递送。《素问·灵兰秘典论》:“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道藏

道经的总汇。系道家仿佛家的大藏经编纂而成。道经之汇集,最早有南朝刘宋·陈静修的《三洞经书目录》、孟法师的《玉纬七部经书目》。汇辑成“藏”,则在唐开元年间(713-741),凡三千七百四十四卷,初具规模,称《开元道藏》,并编有《三洞琼纲》目录。以后历代续增,宋初有《大宋天宫宝藏》和《崇宁重校道藏》。道藏刊印始于宋徽宗政和中的《万寿道藏》。明代永乐四年(1406年)由张宇初主编、至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刊成,名《正统道藏》,共五千三百零五卷。万历年间又有《万历续道藏》一百八十卷。现存本即明刻本。《道藏》规模仅次于《四库全书》,内容庞杂,包罗甚广,除道教教义,教规外,还涉及天文、地理、哲学、医学、养生、生物、化学、中药学等,为我国珍贵文化遗产。

道洪

南北朝时北齐医僧。着有《释道洪方》、《释道洪寒食散对疗》一卷均佚。

道理

①轨道。《素问·六节脏象论》:“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

②医学道理。《素问·示从容论》:“汝受术诵书者,若能览观杂学、及于比类,通合道理。”

道生

“与道俱生”的略词,即指人的生命与天地自然永远同时存在。引伸有养生、摄生的意思。《素问·上古天真论》:“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道枢》

道教炼养类书名。宋·曾?V编纂。四十二卷,108篇。书名源于《庄子·齐物论》“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含有道术精要之意。书中举凡教旨、阴符、黄庭、太极、坐忘、容成、内德、玄纲、神景、周天、水火、坎离、铅汞、三元、四神、五戒、七返、八琼、九仙、服气、炼精、归根、观空、内想、指玄、返真、金丹、胎息、圣胎等,均辑为专篇,并列诸家学说。每篇题下列四言韵语四句,提示该篇大旨及传授渊源。所收道教学者、丹家如朝元子、纯阳子、纯粹子、华阳子、海蟾子、玄和子、嵩岳山人、含光子、探玄子、衡岳真人、鸿蒙子、何真人、阴真君、任子、赤松子、烟萝子、于真人等,均注其真名,引其原作。于道教炼养之道,即有理论阐述,又有具体方法,方便实用,益于学人,是研究道教气功、导引、丹道等炼养内修之术的重要著作。收入《道藏》第641至648册。

道术

指医学理论。《素问·解精微论》:“卑贱富贵,人之形体所从,群下通使,临事以适道术。”

道者

懂得养生之道的人。《素问·上古天真论》:“夫道者能却老而全角,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稻芒赤

病名。系指秋天白睛不红不肿,但沙涩昏痛的病证。本病之病因,《张氏医通》卷八认为:“脾肺气分隐伏之湿热,秋天多有此患,故俗谓之稻芒赤。”治宜祛风清热除湿。方用泻青丸加减。

《得配本草》

药学著作。十卷。清·严洁、施雯、洪炜全撰。刊于1761年。本书选用《本草纲目》中的药物647种加以论述。除记明各药性味、归经、功用和主治外,详述各种不同药物之间相互配合应用,为本书的一大特色。作者订出了药物的得、配、佐、和,并取前二字作为书名。现有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得气

①指针刺时医生持针手下取得的沉紧等感觉。《灵枢·终始》:“坚拒勿出,谨守勿内,是谓得气。”《医学入门》:“如针下沉重胀满者,为气已至,若患人觉痛则为实,觉酸则为虚。如针下轻浮虚活者,气犹未至。”得气与疗效有密切关系,历代针灸医家都十分重视针刺的得气,认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灵枢·九针十二原》)。如未得气,应采取候气或催气的方法促使得气。近代更将医生持针的沉紧感觉与病人所产生的酸、麻、重、胀或触电样反应结合起来,称为针刺感应。详见该条。

②指用药与天时气候相符合,与人体气化相结合。《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之主,先甘后减,……佐以所利,资以所生,是谓得气。”

得强则生

如虚弱转为强健有力,则虽病而预后良好。如头不能举、腰不能转、膝不能屈伸、肢不能久立等衰惫之症,渐转为有力,即谓“得强”。《素问·脉要精微论》:“五脏者,身之强也……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得神

即有神气。神是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是五脏精气的体现。审察神的得失是判断正气盛衰、疾病轻重、预后吉凶的重要内容。例如目光精采,神思不乱,言语清晰,面色润泽,气息平顺,肌肉不消,二便调畅,脉息缓和,谓之得神。表示五脏机能尚好,疾病较易治疗,预后较好。《素问·移精变气论》:“得神者昌。”

得时

适时,时机适当。《素问·汤液醪醴论》:“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

得守者生

能够纳藏不泄者,则预后良好。《素问·脉要精微论》:“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得位

运气学说术语。指得到本气运当位之时。位,时位。《素问·至真要大论》:“夫所复者,胜尽而起,得位而甚,胜有微甚,复有多少。”

《得心集医案》

医案著作。六卷。清·谢星焕撰,由其次子谢杏园搜辑。成书于1861年。全书分伤寒、杂证、疟症、产后、小儿等21门,总收250余案,叙述平实。每门附列杏园治验效方数首。现有清刻本和《珍本医书集成》本。

《得宜本草》

药学著作。又名《得意本草》、《绛雪园得宜本草》。一卷。清·王子接撰。刊于1732年。本书收录古今常用药物362种,按《神农本草经》旧制,分上、中、下三品,记述扼要。现有抄本《四库全书》本等。

①天道,谓物得之以生者。指四时气候以及日光、雨露等自然界的正常变化。《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参见“德流气薄”。

②修养有得于心。见“德全不危”。

德流气薄

谓天道与地道两相结合,即天之阳光雨露与地之植物水分两者阴阳和合之谓。《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成??《箬园日札》卷八:“若其生物之本源,经言在天为德,在地为气。夫天亦何尝无气,地亦何尝无德,经分属之,亦互文见义耳。”又杨上善注:“未形之分,施与我身,谓之德者,天之道也。故庄子曰‘未形之分,物得之以生,谓之德也。阴阳和气,质成我身者,地之道也。’”

德全不危

养生之道完备而无偏颇。《素问·上古天真论》:“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德者寿

养生术语。亦称仁者寿。谓道德崇高者可以长寿。出《礼记·中庸》引孔子:“故大德……必得其寿。”德者寿的观点是儒家养生思想最为集中而典型的体现。这是由于儒家特别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在养生中的作用,主张突出个人养德的主动性,来达到道德自我完善的境界,并认为这是人们得以长寿的基本要素。德者寿的原因,儒家有“天佑说”、“情志说”等看法,以后者的看法较为科学。现代心身医学理论认为,人是大脑皮层统率的完善生物体。因此,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道德感是人的一种社会性高级情感。自我道德感的满足,缓解了这方面的情感矛盾,减少了心理冲突,并通过大脑皮层,又给生理机制带来良性影响,从而有益于人的健康。明·吕坤《呻吟语》说:“仁者寿,生理完也。”即“仁者”在形、神诸方面都完全具备了有利于生命延续的全部积极因素。

灯草灸

灸法之一。即灯火灸。见该条。

灯火灸

灸法之一。指用灯草蘸植物油点火后在穴位上直接点灼的一种灸法。又称灯草灸、打灯火、?n法。操作时应蘸油适量,动作迅速,以防燃油下滴引起烫伤。当灯火灼及穴位皮肤时可听见轻微“拍”声,灯火即灭,称为一?鳌C垦ㄒ话阒痪囊?鳌>暮缶植可云?红晕,应注意清洁,避免感染。《本草纲目》卷六:“灯火,主治小儿惊风昏迷、搐搦,窜视诸病,又治头风胀痛。”临床还用于腮腺炎,呃逆呕吐,阴痧腹痛,小儿消化不良,功能性子宫出血,手足厥冷等病证。

灯笼病

病名。因瘀血内停所致里热外凉之证。《医林改错》卷上:“身外凉,心里热,故名灯笼病,内有瘀血。认为虚热,愈补愈瘀;认为实火,愈凉愈凝。”治宜活血祛瘀,用血府逐瘀汤

登痘疮

出《诸病源候论》。即天花。详该条。

等分

指方剂中各个药物的用量相等。

邓处中

宋代人。自号应灵洞主探微真人。此人生平事迹及履贯不详,曾为旧题华佗《中藏经》题序一篇,序中所言颇为怪诞不经之事。邓自称华佗之外孙,而称华佗为先生,后世论者疑其为宋代人,伪托华佗之名而着《中藏经》。

邓旒

清代医家。号乐天,福建邵武人。喜医药,尤精于痘疹一科,曾学习种痘之术于广东,后回闽推广,甚有功于防止痘症之传播,后着《保赤指南车》,对儿科杂症及麻痘等症叙述较详。

邓文彪

元代医家。字谦伯,江西金溪县人。生平欠详,尝着《医书集成》三卷,未见行世。

邓象晋

清代文人兼医家。字迎接,号检庵,江西安仁县人。工诗画词赋,又旁通医药,常以药赈贫济世。着《生生心印》、《痘疹全书》,未见行世。

邓宣文

南北朝时北齐人,其里居欠详。尝因医术高明,授太医尚药典御。性刚直不阿,尝如实对答武威王之病而遭鞭笞。

邓元锡

明代人。原籍盱郡(今属江苏)。生年欠详。尝着有《方伎传》及《物性志》传世。

邓苑

明代眼科医家。字博望,江西清江县人。邓氏专心搜罗古籍经典,旁及《素问》等医经。后着成《一草堂目科全书》(一作《感应一草亭书》),全书以内、外二障统领,末附小儿眼疾治疗,颇切实用。

镫骨

耳骨之一。解剖学同名骨。左右耳各一,在鼓室内腔上部,其形似镫,故名。

滴虫性阴道炎

现代医学病名。现中西医结合临床常用。属中医带下、阴痒病范畴。本病是由感染阴道毛滴虫引起的阴道炎。临床症见白带量多,呈灰黄色,有泡沫及腥臭气味,尿频尿痛外阴瘙痒,阴道粘膜充血,有散在红点。治以局部用药为主,可用①苦参龙胆草水煎去渣冲洗。

苦楝根皮浓煎剂冲洗。

蛇床子枯矾百部黄柏薄荷水煎洗或坐浴。

仙鹤草茎200%浓缩温煎液,涂纱布放阴道内,日一次,7天为一疗程。同时患者应注意个人卫生,不进行盆浴,以免传染他人。要避免性生活,夫妇同时治疗。治法尚可参带下、阴痒等条。

滴脓疮

病名。指发生于皮肤之上的一种脓疱性疾病。临证以生红斑、水疱、脓疱,搔破流黄水为其特征。出《外科启玄》卷八。即黄水疮。详见该条。

滴眼药法

中医眼科外治方法名称。系指将药物精制成药液,滴眼治病的方法。每日滴眼次数不等。

?~针

古针具名。九针之一。《灵枢·九针论》:“?~针,取法于黍粟之锐,长三寸半,主按脉取气,令邪出。”是一种针体粗大,尖如黍粟,圆而微尖的针具。用于按压经穴,不入皮肤。

狄仁杰

(630-700年)唐官吏。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属山西)人。尝官丞相。兼通医药。《集异记》载其以针刺疗一小儿鼻端赘瘤,应手而愈。酷似现今针刺麻醉之举。

涤痰

祛痰法之一。多指荡涤顽痰不化者。如痰饮停聚胁下,多用十枣汤;实热老痰,发为癫狂,多用礞石滚痰丸;痰迷心窍,舌强不语,多用涤痰汤等。

抵法

推拿手法名。见《外伤中医按摩疗法》。用两手指或两手掌相对,在治疗部位上用力进行按压。作用同按法,而刺激量较大。

骶骨。《素问·刺热论》:“七椎下间主肾热,荣在骶也。”王冰注:“脊节之谓椎,脊穷之谓骶。”

骶骨

又名穷骨。脊椎骨的组成部分,由五块骶椎合成,上接腰椎,下连尾骨。《灵枢·癫狂》:“穷骨者,骶骨也。”《素问·疟论》:“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骶骨。”

骶眼凝睛

病证名。系指目如骶鸟之眼珠突出而定睛不转之病证。见《银海精微》,又名骶眼凝睛外障、鱼睛不夜。多因风热毒邪壅阻,眼络滞涩所致。治宜祛风清热、泻火解毒。方用泻肝汤泻心汤。外贴摩风膏

骶眼凝睛外障

病证名。系指目珠胀痛,转动失灵,视力锐减的病证。见《秘传眼科龙木论》。也即骶眼凝睛。详见该条。

①解剖结构名。指耳前之肉。《灵枢·寿夭刚柔》:“墙基(耳廓)卑高不及其地者,不满三十而死。”

②人体部位名。指下颌部。《灵枢·五色》:“在地为厥。”张景岳注:“地者,面之下部也。”

③人体部位名。指三部九候诊法中的诊脉部位。上部地为两颊动脉;中部地为合谷穴处的动脉;下部地为足内踝后跟骨旁动脉。《素问·三部九候论》:“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中部地,手阳明也,……下部地,足少阴也。”

④人体部位名。指腰以下部位。《灵枢·经水》:“腰以下为地。”

⑤运气术语。指岁气中的在泉之气,统管四、五、终三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地将易也。”吴昆注:“地将易,在泉之气将更易也。”

⑥下。《灵枢·经别》:“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杨上善注:“地,下也。”

地仓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会维、胃维。属足阳明胃经。阳?F、手足阳明之会。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瞳孔。布有面神经及眶下神经的分支,深层为颊神经的末支,并有面动、静脉。主治口眼歪斜,流涎,眼睑?p动,齿痛,颊肿,及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沿皮刺0.5-1寸。艾条灸3-5分钟。

地冲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涌泉。见该条。

地道不通

生理学名词。指女子月经绝止,不复下行。《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王冰注:“经水绝止,是为地道不通。”

地阁骨

解剖组织名。即下颌骨,又名下巴骨。下颌骨的一对关节突与一对颞骨的下颌关节窝靠韧带连接,构成下颌关节。此关节易脱臼。

地阁骨伤

病名。出《医宗金鉴》卷八十八。即下颌骨骨折。因跌扑碰撞所伤,致腮唇肿痛,下颌骨振动虚浮,重者闭目神昏,心悸神乱。治宜手法整复,外贴乃灵膏,用布兜缚顶上;内服大活络丹,齿伤者可搽固齿散

地合

经外穴名。出《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刺疔捷法》。在承浆穴下方,下颌骨正中向前突起之高点处。主治头面疔疮,牙痛等。斜刺0.3-0.5寸。

地户

①地之出入口,与天门相对。地户在地之东南方。《升庵外集》:“河图括地象曰,东南为地户。”原注:“地不满东南是地户。”

②人体部位名。指鼻。《黄庭内景经》:“帝乡天中地户端。”原注:“鼻为上部之地户。”

地化

运气术语。

①指在泉之气的变化。《素问·至真要大论》:“地化奈何?”吴昆注:“地化,在泉之化也。”

②专指在泉的火热之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同清者多地化。”张景岳注:“运与司天阳明同清者,则当多用在泉少阴温热之化以治之。”即岁运与司天之气同为清气,应多以火热之气调节。

地机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医学入门》作地箕。别名脾舍。属足太阴脾经。足太阴之郄穴。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一说:阴陵泉下五寸,与巨虚相对”(《循经考穴编》)。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前方有大隐静脉及膝最上动脉的分支,深层有胫后动、静脉。主治腹痛,腹胀食欲不振、泄泻,水肿,小便不利,痢疾月经不调痛经遗精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地箕

经穴别名。见《医学入门》。即地机。见该条。

地纪

①运气术语。五年循环一周,称之为地纪。《素问·天元纪大论》:“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

②同“地理”。纪,理也。《灵枢·玉版》:“上数天文,下度地纪。”

地廓

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系据自然界之物质现象予以命名。见《银海精微》。又名坤廓、坤地廓、水谷廓。

①《审视瑶函》:“以(气)轮上血脉丝络为凭”;“坤位西南,络通于胃之腑,脏属于脾”。

②《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地廓即肉轮也,肉轮属脾,脾与胃为表里,故轮主藏为脾病,廓主府为胃病。”

③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坤为下睑,络通胃之府,脏属于脾。”

④《张氏医通》卷八:“脾胃之府为地廓”,有名无位。

⑤陈达夫《中医眼科六经法要》认为此廓位于白睛颞上方,属胃。总之,地廓与脾胃关系密切,地廓的表现常反应脾胃的功能情况。临床上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地气

①指饮食五谷之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张景岳注:“地气,浊气也,谓饮食之气。”

②指阴气。《素问·水热穴论》:“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杨上善注:“地气,阴气也。”

③运气术语。指在泉之气。《素问·五常政大论》:“地气制已胜,天气制胜已。”高士宗注:“地气,在泉之气。”

④指主气。《素问·六微旨大论》:“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

地倾

病名。见《目经大成》卷二。按《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对眼之八廓定位。地廓位于肉轮,即胞睑。故胞睑向外翻倾又称地倾。即风牵睑出。详该条。

地神

经外穴名。《千金要方》:“自缢死,灸四肢大节陷大指本文,名曰地神,各七壮。”即拇指掌侧掌指关节横纹中点和足大趾跖侧趾跖关节横纹中点处,共四穴。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医词典》.chm chm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