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B)第二篇
病名。见广州中医学院主编《中医眼科学讲义》。即色似胭脂证。详该条。
唐代官吏。号梁丘子,浚仪(今河南开封)人。攻读诗书文史,因厌弃仕途而未出仕。后于景云间(710-711年),上召为校书郎,不久弃官返邑,后又于开元十年入阁侍读,又拜朝散大夫。对养生甚感兴趣,尝注《黄庭内景经》,未见行世。
解剖名称。见《证治准绳·杂病》。即白睛。详该条。
推拿手法名。见《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使上肢作前伸动作。常用于漏肩风、肩部扭伤等症。
诊断学名词。舌面生白衣或糜点如饭粒。一般先见于舌根部,逐渐布满舌面,病属危重。多由胃中热极,津液化腐,蒸腾而上所致。可见于温毒、湿温、伏暑等病。急用甘淡养胃之法救治。
病名。见《重刻烂喉丹痧辑要》。喉痧有烂喉、白喉之异。其有颜若渥丹,痧不出肌者……;亦有余处皆见,面部独否者,即俗呼为白面痧、白鼻痧也。指丹痧症唯面部或鼻部不发疹者。故名。治宜审证求因,辨证用药。
病证名。出《神农本草经》卷二。眼生膜障,因其血丝浅淡而稀疏呈灰白色者,故称白膜。
病证名。《古今医统》:“此症肝虚肺盛,故有白膜侵上黑睛。白珠多赤,亦肺有火邪”。治宜清热养阴,明目退翳等法。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
病证名。见清·王子固《眼科百问》。指黑睛生白色翳膜甚至遮障视力的证候。参见翳条。
手术方法名称。在古代针拨障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西医结合的白内障手术方法。其拨障手术与金针拨障术大体相同,但因用特制器械将拨下的晶状体从切口套出,就避免了由于脱落的晶状体存积于眼内可能引起的后患。本法安全有效,目前在眼科临床中已较广泛地推行。
出《颅囟经》。即白脓痢。详各条。
病证名。出《颅囟经》。指疳痢,腹痛,痢下白色,或青蓝色粘液的症状。治同冷毒疳痢,详该条。
病证名。见《幼科证治准绳》。又名白脓疳靛。指小儿肠寒,下利似白脓。多由小儿素体阳虚,寒湿入内,蕴阻肠道,气机失利所致。治宜温中利气,用胃苓汤。
解剖名称。见《银海精微》卷一:“肺属金曰气轮,在眼为白仁。”即白睛。肺脏的病变常在白睛上有所表现。如肺热常见白睛红赤。因此,临床上应将它们联系起来辨证施治。参见白睛条。
诊断学名词,出《素问·五藏生成篇》。指出苍白无华的颜色。喻肺的真脏色。见于久病气血俱虚,胃气衰败。参见真脏色条。
书名。见《汉书艺文志》。已佚。
书名。见《汉书艺文志》。已佚。
诊断学名词。正常的白苔是胃气所生,薄薄平铺于舌的中部和根部,颗粒均匀,干润适中,舌色如常。病理上的白苔主风寒湿邪,主表邪,一般证情尚轻;又根据白苔的干湿厚薄,舌质的红淡以及兼证的不同,而有寒热虚实之分。
诊断学名词。见《外感温热篇》。指舌苔白而舌质深红。由湿浊遏阻胸膈,营分伏热不能外透所致。多见于瘟疫病。治宜先辛开苦降以泄其湿,后用苦辛甘凉透发邪热。
诊断学名词。见《外感温热篇》。指舌苔白滑如积粉,舌尖边色紫绛。由秽浊内阻,热邪遏伏所致。见于湿热疫证,邪在膜原。治宜开泄透解。
诊断学名词。五色主病之一。出《灵枢·五色》。面色白为阳气虚弱、寒从内生所致。
病证名。见《银海指南》卷二。指翳之色白而淡薄者,详翳条。
病名。指黑睛之白翳形如鱼鳞者。《银海精微》:“白陷鱼鳞者,肝肺二经积热,克壅攻上,致黑睛遂生白翳,如鱼鳞铺砌之状。”或如枣花。中有白陷,发歇不时,或发或聚,疼痛泪出……用摩顶膏摩擦封贴于额头处,用阴二阳四丹吹点或用青盐黄泥固济包煨熟研末,以鸭毛蘸点于鱼鳞中,日一次,又能除此翳耳。参见花翳白陷条。
病证名。见《白喉忌表抉微》。白喉初起,症象轻而白未见者,即服此方。俟一见白象,即改服养阴清肺汤。相当于白喉伪膜。
病名。多由风邪犯肺,肺气闭郁致喉内色暗红而出现白点者。《喉科种福》卷五:“喉内红色暗而不解,于暗红色中,现出白点,疼痛而痒。”用广笔牛子汤等加减,也可外吹矾精散。
①解剖名称。《灵枢·大惑论》:“其窠气之精为白眼”。即白睛,详该条。
②病名。系指白涩症。《审视瑶函》卷三:“此症南人俗呼白眼,其病不肿不赤,只是涩痛,乃气分隐伏之火,脾肺络湿热,秋天多患此。”详白涩症条。
③眼向上看或向旁看,以表示对别人的鄙视,也称白眼。
证名。见《杂病·证治准绳》。
①指白睛部位的病痛。
②又名白痛,俗称害白眼。指白睛无红肿而疼痛之证候。《审视瑶函》卷三谓:“白眼痛有表里等症。或疼极而痛,从外走内者,宜温之散之。有不红肿而涩痛者,火伏气分,泻白散为主。有白珠变青蓝色,乃郁邪蒸逼,走散珠中,亟宜调气以养之。”
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三。翳之色白者称白翳。详翳条。
病名。《秘传眼科龙木论》:“此眼初患之时,肝脏劳热。先从一眼先患,以后相牵俱损。初觉即须急疗,先须服用汤药丸散。将息谨护,即宜针刺诸穴脉。后更用金针轻拨,然后服坠翳散即效。”黄心翳四边皆白,中心一点微黄色,隐在黑珠内,映出珠外。属圆翳内障范围,详见该条。
诊断学名词。见《伤寒舌鉴》。舌苔干硬,多由痰火壅结或热邪传入阳明,胃津耗损所致。宜速下,佐以甘寒生津。
古代炼制外丹的常用矿物原料。即硫化砷铁(FeAsS)。为五石之一。
诊断学名词。舌面白苔上罩着一层浑浊粘液,状如鸡蛋清样附于苔面,苔的颗粒互相粘连成一片,多属寒痰湿盛。若口中粘腻而带甜味,涎沫浓稠,胸腔痞闷,则属脾热湿聚。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指宿翳之色白而厚者。《审视瑶函》卷三:“(凝脂翳症)待长大而蔽满黑睛者,虽救得珠完,亦带疾矣。治后,珠上必有白障,如鱼鳞圆状等翳,终身不能脱,若结在当中,则视昏渺耳。”用四顺清凉饮子加减治疗。相当于今之角膜白斑。或可结合眼部及全身情况辨证用药。参见宿翳条。
单纯针刺,不用温针等其他辅助方法。又称冷针。《千金要方》:“但其孔穴与针无忌,即下白针,若温针讫,乃灸之。”
病证名。出《千金要方》。指隐疹皮疹色白者。详隐疹条。
①出《麻证新书》。指麻疹粒头高耸,色红淡润而肤白。《临证指南》卷六:“赤疹遇清凉而消,白疹得温暖而解。”参见白麻条。
②出《温病条辨》。即白(疒?穑?。详该条。
病名。即白痢。《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白滞痢者,肠虚而冷气客之,搏于肠间,津液凝滞成白。”参见白痢条。
解剖名称。《一草亭目科全书》:“气之精为白珠,属肺”。即白睛。详该条。
病证名。
①小便浑浊色白。《诸病源候论·虚劳小便白浊候》:“胞冷肾损,故小便白而浊也。”亦称便浊、溺浊、尿浊,详便浊条。
②溺孔常流白色浊物而小便自清的疾患。又称精浊。《证治准绳·赤白浊》:“今患浊者,虽便时茎中如刀割火灼而溺自清,唯窍端时有秽物如疱脓目眵,淋沥不断,初与便溺不相混滥。”详精浊条。
①多种疾病开始发生。百病,泛指外感内伤等各种致病因素所致的多种疾病。
②特指外感六淫之邪引起的各种疾病。《素问·至真要大论》:“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王冰注:“风寒暑湿燥火,天之六气也。静而顺者为化,动而变者为变,故曰之化之变也。”
③《灵枢经》篇名。该篇重点论述外感内伤疾病的发病因素,病邪侵入人体的途径,病邪传变规律及其常见证候。
推拿穴位名。位于大腿前方。能止惊搐。《幼科推拿秘书》:“百虫穴,在大腿之上外边。”
病名。《肘后备急方》卷六。系指昆虫误入耳道。《外科正宗》卷四:“百虫入耳,乃偶然误入之。如蝇、纹细虫入耳,以麻油数点滴入窍中,虫亦自死取出。”参见虫入耳条。
全身骨骼的泛称。骸,即骨骼。《庄子·消遥游》:“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
泛指各种疾病,与百病同。见《灵枢·五变》。
古代计时法。古时以漏壶为计时器,上有刻度,百刻为一昼夜。《灵枢·五十营》:“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
全身血脉的总称。《素问·经脉别论》:“肺朝百脉,而主治节。”
出《幼科发挥》。即百??嗽。详该条。
泛指各种药物。《素问·血气形志》:“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
针灸歌赋名。撰人不详。见《针灸聚英》。内容列举多种病症的针灸配穴,便于诵读,影响很广。
败坏之血。参恶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