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近4千种药用植物8成未开发 药企争食药源地
竹节参,兼有北药人参和南药三七的双重功效,是湖北特有的珍稀药用植物。(记者 吴志远 摄)
荆楚网消息(湖北日报) (记者吴志远通讯员鲁国梁余立鹏)生态用药时代来临。中药材资源日益稀缺。“七叶一枝花”十年间由每公斤4元飙升到180元;防风、龙胆草、五味子、大芸、贝母、冬虫夏草等几十种中药材,纷纷告急。
而湖北不仅拥有神农氏、李时珍两大医圣,而且中药材资源丰富;药用植物近4000种,但80%尚在沉睡。
名贵中药材价格猛涨,行业集体忧虑原材料危机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借道北京奥运让世界惊呼。中医药作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正在迎来它最好的发展机遇。
北京奥运之前,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卫生部、药监局,分别出台支持中医药发展的措施,盼中医药借势腾飞。年初,温家宝总理亦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为中医药鼓劲。
“中医药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谁能抓住机遇占得先机,谁将脱颖而出,否则将被淘汰。”
兴奋之余,一丝阴影却盘旋全国中药生产企业头上,挥之不去。
8月12日,作为中药生产领军企业,云南白药集团直白无误地道出行业集体忧虑:
“公司自产产品的主要原材料为云南各类野生和人工种植的药材,一直以来,当地市场的无序竞争造成了野生药材资源的大面积减少,公司已经意识到原材料供应的危机。”
湖北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所长廖朝林说,“云南白药”主要成分是“七叶一枝花”,这种珍贵的草药主要靠野生采集。多年肆意采挖,资源濒临枯竭。其产地价格十年之内,从每公斤4元涨到目前的180元。
又如广西石斛,上世纪60年代,全国最高年收购量达1万担以上,如今基本无商品收购,目前国内药用石斛主要来自越南、泰国。
类似的还有防风、龙胆草、五味子、大芸、贝母、冬虫夏草等几十种药材,纷纷告急。
多年以来,因为不被理解甚至误解而发展缓慢;如今受到重视,却又可能因为资源短缺而止步不前。中医药产业似乎陷入既尴尬又无奈的“宿命”之中。
“药材好,药才好”。资源决定着不同区域产业竞争的最后结果。
躲过早衰危机,“两大资源”守到黄金点再发力
在国内中药生产企业一片喊“渴”声中,湖北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一直以来,这个地处中部、拥有中医药自然和人文双重资源的中医药大省,并未引起过多的关注。或许正因如此,湖北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才得到了较好保存,避免了提前衰竭的危机,赢得了在中医药发展黄金时期发力的机遇。
对此,全国天然药物研究权威专家詹亚华教授很是兴奋:绝不应低估这次机遇的价值,它极有可能为湖北经济带来一个新的增长极。
从1960年开始,詹亚华就在研究湖北的天然药物,这也奠定了他在国内中药界的权威地位。
中药材非常注重“地道”性。他说:“不同地区,地表微量元素不一样,生长出来的药材效果截然不同。”
詹亚华说,湖北地处长江中游,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植被类型较多,中药资源种类多、分布广、产量大。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资料表明,湖北有中药资源3939种,占全国总量的近三成,其中药用植物3354种,药用动物524种。全省家种及野生中药材平均年收购量2.1万吨,全国第六。
湖北境内,处处可采中草药,重点是“三大药库”:
武陵山地区,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主,位于云贵高原与东部低山丘陵的过渡区域,是古生物的避难所,拥有药用植物2088种。品种多、产量大,被誉为“华中药库”。这里的中药材,生产年限长,经济价值高,大多长期调供全国,影响越来越大。
神农架、武当山地区,山川交错、峡谷幽深,原始森林茂密。这里以植物品种多见长,蕴藏各类中草药2000余种,被誉为天然植物园,具有世界知名度。其中黄姜有“黄金药物”之称,以它为原料加工的、一粒衬衣纽扣大的米嗣腓胴,国际价格为4万美元。
大别山地区,以黄冈市为主。这里拥有一些特有品种,如茯苓、苍术、菊花、射干、天麻等,产量都非常大,供应比较稳定。
另一让人振奋之处,是湖北独一无二的医药文化资源。以医圣李时珍的故乡蕲春为例,当地从唐朝开始就有官办的医药教学机构,至宋、元、明、清,蕲春更是闻名全国的药材产地和集散地。一千多年的医药文化熏陶,使当地人普遍掌握了药材种植、加工技能。“不为良相,愿为良医”、“路人皆懂医,指草皆为药”,蕲春人对自己的医药文化深感自豪。
蕲春历代名医辈出,尤以李时珍为傲,《本草纲目》让明清杏坛为之一振,引导了当时世界科技的发展。
至今,在华人世界以及日本、韩国等文化同源的国家,李时珍仍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荆楚另一位老祖宗神农氏也不简单,相传我国最早的药典《神农本草》中收录的300种药物,都是他尝试过的。在神农架及三峡地区,中草药采集依旧蔚然成风,并深深渗透进民间文化之中,构成楚国神秘文化中最具魅力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