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內地與港中醫藥教研
中國醫藥學淵遠流長,中醫藥發展史有三個鼎盛時期,每次重大進步均與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和社會變革息息相關。
春秋戰國至東漢期間是中醫藥學術發展的第一次鼎盛時期,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紛起,百家爭鳴,孕育了中華醫學。《黃帝內經》的出現奠定了中醫理論框架,為中醫學發展打下基礎。東漢時期,戰火連天,溫疫盛行,張仲景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成就《傷寒雜病論》共十六卷,以六經論傷寒,以臟腑論雜病。
中醫藥發展三鼎盛時期
金元時期是中醫藥學術發展的第二次鼎盛時期,中華傳統文化昌盛,宋儒理學盛行,格物致理,中醫學界出現金元四大家,劉完素倡火熱而主寒涼,張從正力主攻邪,善用汗、吐、下三法,李東垣論內傷而重脾胃,首創脾胃內傷學說,朱丹溪創「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說,而主養陰。
明清時代是中醫藥學術發展的第三次鼎盛時期,《景岳全書》、《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醫宗金鑒》、《張氏醫通》、《證治匯補》、《醫林改錯》、《血證論》等名著相繼面世,極大豐富了中醫藥學術。值得一提的是,溫病學說是中醫學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吳又可倡《溫疫論》,葉天士著《溫熱論》,吳鞠通作《溫病條辨》,為急性傳染病的治療提供了指南。民國時期,西學東漸,名醫薈萃,形成衷中參西學派。在民國社會大動盪時代背景下,多位傑出中醫學家崛起於華夏大地。如北京四大名醫施今墨、蕭龍友、孔伯華、汪逢春,江浙滬名醫丁甘仁、曹穎甫、謝利恒、夏應堂、秦伯未、程門雪、章次公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後,1956年成立第一批五所中醫藥學院,至今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含民族醫藥)47所,中醫類高校在校生2009年52.7萬人,註冊中醫師37萬人。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財政投入到中醫藥發展逐年增加,2005年投入41.4億元,2009年達到109.7億元,增長1.65倍,國家自然基金中醫中藥類科研專案「十五」期間共計800項,投入1.77億元,「十一五」期間共計2300項;投入6.25億元。
令人困惑的是,二十世紀以來西方醫學傳入中國後,中西醫結合醫學的探索與實踐100餘年來,中醫藥學術沒有新的突破,雖然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卻中醫藥後繼乏人,如何繼承和發展中醫藥,值得深思。
近代百年後繼乏人值得深思
香港在中西文化彙通方面有獨特優勢,回歸以後,中醫藥學成為大學教育體系一部分,先後成立浸會大學、中大、港大中醫藥學院。建立了中醫藥註冊制度。註冊及表列中醫師8000餘人。已在公立醫院成立14家中醫診所,將逐步達到18間中醫診所。如何根據香港的特殊環境,各大學中醫藥學院在中醫教育方面各自特色,以3-3-4教改為契機,探討中醫藥教育和人才培養的內在規律,是香港中醫藥教育的重大課題。如果政府、業界和中醫藥學術界能遵循中醫藥發展的自身規律,共同制定發展中醫藥的長遠規劃,繼承傳統中醫藥理論,發揚和創新中醫藥,將是廣大香港市民健康和福祉所繫。日前在香港理工大學召開的中醫藥發展策略研討會上,與會者提出了許多有益的建議,通過中西醫合作機制成立公(私)營中醫院,為香港中醫藥人才培養提供基地。提高中醫藥畢業生待遇,建立專業發展階梯,吸引優秀學生投身中醫藥事業,值得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