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地药材产业谋求突围

  道地药材是指经过人们长期医疗实践证明,质量好、临床疗效高、传统公认,来源于特定地域的名优正品药材。日前,在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中国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及可持续发展论坛”上,部分专家指出,道地药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目前,道地药材的生产还存在着品种严重退化、品牌意识不强等问题,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作用,制定科学、有特色的质量标准体系,实施“品牌”战略,统筹规划,促进道地药材产业化发展。

  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道地药材是古代药物标准化的概念,它以实践经验为依据,经得起临床的考验,其形成因素包括种质资源、产地环境、栽培技术及加工工艺等。道地药材质量优良,社会影响大,具有潜在的经济优势。

  特定的种质资源是道地药材形成的重要因素,不同种间药材质量差异显著。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文全介绍说,药材的质量差异与不同种的遗传差异有关。利用RAPD技术(随机扩增多态DNA技术)对甘肃省当归样品的DNA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20个当归样品可以分为5类,其结果与样品的地理分布比较吻合。也可以说,甘肃省当归栽培种群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与栽培地的地理分布距离有一定的相关性。地理分布距离较近的样品遗传距离较近。但在同一分布区域内,生态条件对当归遗传差异亦有影响。说明中药材道地性的形成与药用生物种群之间的遗传差异有关。

  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也是影响道地药材品质的重要因素。自然生态环境包括土壤因素及气候因素。王文全举例说,同在甘肃,不同地区间当归的质量存在显著差异。岷山山脉山后依傍洮河,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年最高气温为23℃左右,适合当归生长,其主根肥大而长,支根少而粗壮,内外质地油润,气味清香。山前沿白龙江流域的武都一带,土层较薄,碎石块多,腐质土少,气温较高,那里产的当归一般主根短,支根多而细,油性也差,当地有“前山缒子,后山王”之说。

  多数道地药材均来源于人工栽培品,独特的栽培加工技术也是促成其高质量的原因之一。王文全强调,多数道地药材栽培历史悠久,栽培技术成熟,种植地域集中,形成了独特的栽培、管理和加工技术。例如,选育良种、规范种植、适时采收和精细加工等。

  道地药材优良的质量决定其价格优势明显,再加上品牌效应和优越的资源优势,道地药材潜在的经济价值值得深入挖掘。目前,常用的中药材有500多种,道地药材有200多种,约占常用中药材的20%左右,总产值和产量占80%左右。王文全指出,道地药材在其产区有一定的集中生产规模,在药材市场上享有良好的声誉,如果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必将推动道地药材的产业化。据介绍,云南省文山州是三七药材的道地产区,该州积极推动三七GAP认证,促进了三七产业的快速发展。据统计,2007年,文山州共有三七种植户(企业)18519家,种植面积达12万亩,其中,已建成三七GAP基地7万余亩,国际有机三七示范基地3000亩,三七总产量达916.62万公斤,三七产业总产值达18.16亿元,销售收入达17.35亿元。

  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近年来,中药材行业高度重视道地药材的生产,很多专家、学者相继开展了有关道地药材资源系统以及生产技术方面的深入研究。但由于历史原因,道地药材的生产以及产业开发还存在品种退化、缺乏品牌意识等诸多问题。

  品种退化严重是制约道地药材生产的主要原因。贵州省中医药研究院冉懋雄研究员认为,不重视对优良品种的选育,是造成道地药材品种退化的根本原因。当前,有关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与良种选育、种子种苗检测与标准等方面的问题,需要通过加强研究尽快予以切实解决。目前,我国中药材种子、种苗培育尚处于自产自销的原始生产状态,种植的近160种大宗常用中药材(含道地药材)的不少种源还停留在使用农家品种或混杂群体阶段,绝大多数中药材种子、种苗缺乏法定质量标准。此外,不科学的栽培管理措施也对品种退化产生一定影响。具体表现为植物的抗旱性、耐寒性、抗病虫害减弱,耐药性增强以及早熟现象。

  与此同时,道地药材生产的“公害”问题较为普遍,土壤选择不当,滥用农药和化肥,导致道地药材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超标。山东中医药研究院靳光乾研究员表示,中药中有害残留物主要包括重金属残留、农药残留、微生物残留、放射性物质残留、有害工业化学物质残留等,其中道地药材中重金属及农药残留已经成为近年来国外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随着工业化的大规模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加上道地药材主产过程中化肥与农药的不规范使用,已经或可能造成药材中重金属和农药残留超过允许水平,严重影响临床用药安全。中药材农药污染及重金属含量超标等问题,已成为制约道地药材走向国际市场的瓶颈。

  此外,国内道地药材的深度开发不够,优质道地药材的优势没有很好地发挥,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靳光乾表示,这一方面表现为中药企业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少,缺少真正的中成药新产品,产品处方雷同,疗效雷同,市场竞争力不够;另一方面则是加工技术创新不足,产地初加工水平还较落后,药材原料初加工以农户自行处理为主,规模化加工企业少,加工条件简陋,工艺落后,产品质量意识淡薄,药材硫磺熏蒸、水分超标等现象严重,卫生质量指标达不到相关标准要求。

  而缺乏“品牌”意识也是道地药材产业开发的主要障碍之一。冉懋雄认为,品牌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种有效竞争工具,是提升商品附加值的重要途径。道地药材产区提高品牌意识,创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秀品牌,进行品牌运营,是当前医药市场经济大趋势下的必经阶段。目前,有的道地药材产区尚缺乏“品牌”意识,具体表现为不重视申请商标,不善于打造质量品牌等。事实上,品牌要想受到法律保护,必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注册商标与地理标志保护。

  再者,目前,道地药材生产还缺乏宏观指导,生产带有盲目性。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王卫权表示,药农凭借市场价格,去判断是否种植、种植多少,而很少考虑行情变化。盲目种植导致道地药材周期性过剩或短缺。当其生产大量过剩时,再名贵的道地药材也可能变得“身价”低廉;反之,当其生产不足时,即便是“乌鸦”也会卖出“凤凰”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