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配伍变化及用量大小

  中药配伍变化及用量大小在中医治病中起到关键的作用。药的配伍变化很多,药方中药物配伍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治疗效果。药物的用量对疗效也有很大关系,下面就中药配伍变化和用量大小关系做详细介绍。

  1、中药配伍变化。

  例如麻黄本为发汗药,但如配用适当量的生石膏,则可减少它的发汗作用而发挥其宣肺平喘、开肺利水等作用;荆芥为解表药,如配防风苏叶则为辛温解表药,如配薄荷菊花则为辛凉解表药,防风可以治头痛,如配白芷则偏于冶前头痛,配羌活则偏于治后头痛,配川芎蔓荆子则偏于治两侧头痛。再如黄连肉桂可治心肾不交的失眠半夏秫米可治胃中不和的失眠。药方的组织,也常因一、二味药的加减而增强治疗作用。例如四味补气汤(旧名四君子汤:参、术,苓、草)为健脾补气的方剂,但脾的运化功能差者容易产生胸闷胃满的副作用,末代名医钱乙,在这个药方中,加入了一味陈皮,以理气和中,纠正了它的副作用,名“五味异功散”,而成为临床上常用的着名方剂。再如用补中益气汤做动物实验证明,其中升麻柴胡在药方中对其他药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并能增强这些药物的作用强度,尤其在肠蠕动方面。如去掉这两药,该方对肠蠕动的作用即现减弱。若单用这两药,则无以上各作用。也有人对茵陈蒿汤做了动物实验,发现把茵陈栀子大黄三药分开,单味投药时没有明显利胆作用。只有把茵陈栀子大黄(即茵陈蒿汤)三药合起来使用时,才见到胆汁排泄大量增加,并且是量与质的排泄同时增多,可见药物的配伍变化非常重要。

  2、药物的用量对疗效也有很大关系。

  例如桂枝汤中,桂枝白芍的用量相等,就有和营卫解肌的作用,桂枝加芍药汤中,白芍的用量比桂枝多一倍,就成为治太阳病误下,转属太阴,因而腹满时痛的方于,小建中汤中,白芍比桂枝的用量多一倍,又配用饴糖,就为温建中焦、止腹中痛的方剂了,厚朴三物汤小承气汤厚朴大黄汤,三个药方都是厚朴,枫实,大黄三味药组成,因三药的用量,各方不同,就方名不同,治证不同。再如清瘟败毒饮原方中指出:“生石膏大剂六两至八两,中剂二两至四两,小剂八钱至一两二钱,小生地大剂六钱至一两,中剂三钱至五钱,小剂二钱至四钱,川黄连大剂四镜至六钱,中剂二钱至四钱,小剂一钱至一钱半。”并指出:“六脉沉细而数者即用大剂,沉而数者,即用中剂,浮大而数者用小剂”。可见用量的变化,在处方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另外,药物的用量也与年龄的大小,体重的轻重,病邪的猖衰,身体的强弱,气候的冷暖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临床用药如果不注意配伍变化和药重大小的变化,即使是立法和处方的大原则基本上是对的,也往往效果不理想,甚成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