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角种植技术

  麦角菌生长主要采用在寄主植物上接种栽培,获得麦角(菌核),也可以采用发酵培养菌丝体,得到类似菌核物及其有效成分。用接种栽培方法也可获得麦角,但费工、产量低,故目前多采用工厂化深层培养发酵生产的技术。

  培育技术:麦角菌生长主要采用在寄主植物上接种栽培,获得麦角(菌核),也可以采用发酵培养菌丝体,得到类似菌核物及其有效成分。用接种栽培方法也可获得麦角,但费工、产量低,故目前多采用工厂化深层培养发酵生产的技术。

  菌种分离:麦角纯菌种由自然采集的野生菌核中分离获得,目前发酵培养的优良菌株是由拂子茅上分离的拂子茅麦角菌Ce3-3菌株。

  工艺流程:菌种→试管斜面孢子培养→种子培养→发酵培养→过滤,分离提取出麦角新碱。

  培养方法:孢子培养基为蔗糖10%,天冬素0.1%,MgSO4·7H2O0.03%,KH2PO40.1%,琼脂2%,蒸馏水,pH6.0-6.2。作成斜面,接入菌种,在24-26℃下培养15-20天。

  种子培养基为蔗糖6%,谷氨酸1%,MgSO4·7H2O0.03%,KH2PO40.1%,自来水,调pH至5.2。在500ml锥形瓶中装培养基100ml,接入斜面菌种,于旋转式摇床上培养72小时,温度保持24-26℃。发酵培养基为蔗糖10%,谷氨酸1.2%,MgSO4·7H2O0.03%,KH2PO40.1%,豆油0.5%,自来水,调pH至7.5。500L锥形瓶中装发酵培养基75L,接种量5%,在24-26℃下旋转培养9天。

  测定方法:麦角总碱用碳酸钠、氯仿提取。麦角新碱提取及分离,采用离子交换树脂法。

  注意事项:该品不宜长期服用。孕妇、血管硬化及冠脉疾病患者忌用。1.《国药的药理学》:分娩时只可用于压出期,在开口期当避免使用。孕妇、临产及胎盘尚未完全排出时禁用。肝脏病及周围血管病患者慎服。本品有毒,误服后常引起口渴、呕吐腹泻、肢冷、面色苍白、视觉与听觉障碍,严重者则出现幻觉惊厥,以致昏迷死亡。2.刘波《中国药用真菌》:胎盘未排出时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