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厥陰肝經

  第十二節、足厥陰肝經

  肝經共十四穴,原穴為太衝穴,絡穴為足少陽膽經之光明穴。與膽經相表裡,以裡症虛症為主。

  1.經中穴道:

  起自足大趾末節甲根後叢毛中之大敦穴(井穴),由大趾、次趾岐骨縫間動脈應手陷中為行間穴(療穴),再上行至第二蹠骨前凹陷中之太衝穴(原穴)。由太衝穴沿足背上至內踝橫前一寸之中封穴(經穴),上行內踝五寸蠡溝穴,再上行二寸為中都穴,上行至犢鼻下二寸旁陷者為膝關穴,上行膝內輔骨下屈膝內側紋頭之曲泉穴(合穴),上行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間為陰包穴,再上行至股內側足少陰腎經內股鼠蹊氣沖穴下三寸為五里穴,氣沖穴下二寸抵恥骨盡處之陰廉穴(鼠蹊穴),過陰器(又名宗筋)至厥陰之大絡、睪之系為急脈穴,由腹部斜外上行,至第十一肋骨與腋中線處(腹外側凹陷處)之章門穴(臟會穴、脾功穴),由章門穴再斜內中上行至乳下一寸半(七、八肋間)之期門穴(肝功穴)。

  2.循行路徑:

  (1)足厥陰肝經部分:起自足大趾叢毛際之大敦、行間穴,從行間上循足跗上廉太衝穴,從太衝去踝一寸至中封穴,循內踝五寸入蠡溝穴,上踝七寸為中都穴,上內踝八寸,交出於足太陰脾經之後,上踝內廉膝關之曲泉穴,從曲泉循股內經陰包、五里穴,入於毛之陰廉穴,過陰器,入抵小腹,上行於章門穴,從章門穴循行期門穴,從期門穴內行,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散布於臟腑,循喉嚨之後,上頏顙(額頭)連目系,與督脈會於顛頂。

  (2)足厥陰肝經部分:其有一支者,不會於顛頂,但從目下面頰裡環唇內。

  (3)手太陰肺經部分:又一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於肺,以交於手太陰肺經。

  3.疾病症候

  患足厥陰肝經疾病者,主要反應在生殖器為主,其次是泌尿與腸部疾患,並主胸痛,有下列病候:腰痛不能俯仰、女小腹腫、喉乾、面塵脫色、胸中滿悶、嘔吐氣逆、水瀉完榖不化、遺尿或小便不通、崩漏、子宮下垂。

  足厥陰肝經經筋圖

  足厥陰肝經經別循行路徑圖

  循行路線:

  起於大趾叢毛之際

  上足跗

  循股內

  第十二節、足厥陰肝經

  肝經共十四穴,原穴為太衝穴,絡穴為足少陽膽經之光明穴。與膽經相表裡,以裡症虛症為主。

  1.經中穴道:

  起自足大趾末節甲根後叢毛中之大敦穴(井穴),由大趾、次趾岐骨縫間動脈應手陷中為行間穴(療穴),再上行至第二蹠骨前凹陷中之太衝穴(原穴)。由太衝穴沿足背上至內踝橫前一寸之中封穴(經穴),上行內踝五寸蠡溝穴,再上行二寸為中都穴,上行至犢鼻下二寸旁陷者為膝關穴,上行膝內輔骨下屈膝內側紋頭之曲泉穴(合穴),上行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間為陰包穴,再上行至股內側足少陰腎經內股鼠蹊氣沖穴下三寸為五里穴,氣沖穴下二寸抵恥骨盡處之陰廉穴(鼠蹊穴),過陰器(又名宗筋)至厥陰之大絡、睪之系為急脈穴,由腹部斜外上行,至第十一肋骨與腋中線處(腹外側凹陷處)之章門穴(臟會穴、脾功穴),由章門穴再斜內中上行至乳下一寸半(七、八肋間)之期門穴(肝功穴)。

  2.循行路徑:

  (1)足厥陰肝經部分:起自足大趾叢毛際之大敦、行間穴,從行間上循足跗上廉太衝穴,從太衝去踝一寸至中封穴,循內踝五寸入蠡溝穴,上踝七寸為中都穴,上內踝八寸,交出於足太陰脾經之後,上踝內廉膝關之曲泉穴,從曲泉循股內經陰包、五里穴,入於毛之陰廉穴,過陰器,入抵小腹,上行於章門穴,從章門穴循行期門穴,從期門穴內行,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散布於臟腑,循喉嚨之後,上頏顙(額頭)連目系,與督脈會於顛頂。

  (2)足厥陰肝經部分:其有一支者,不會於顛頂,但從目下面頰裡環唇內。

  (3)手太陰肺經部分:又一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於肺,以交於手太陰肺經。

  3.疾病症候

  患足厥陰肝經疾病者,主要反應在生殖器為主,其次是泌尿與腸部疾患,並主胸痛,有下列病候:腰痛不能俯仰、女小腹腫、喉乾、面塵脫色、胸中滿悶、嘔吐氣逆、水瀉完榖不化、遺尿或小便不通、崩漏、子宮下垂。

  足厥陰肝經經筋圖

  足厥陰肝經經別循行路徑圖

  循行路線:

  起於大趾叢毛之際

  上足跗

  循股內

  過陰器

  抵小腹

  循脅肋

  挾胃(入體內)

  屬肝絡膽

  貫膈循喉嚨

  上過目系

  與督脈會於顛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