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毒性反应

  【概述】

  药物对机体既可以有治疗作用,也可产生不良反应。而药物毒性反应则是严重的不良反应,也是药源性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它对人体危害较大,可以累及中枢神经、造血系统及心血管系统,造成肝肾损害。随着大量化学合成药物的涌现,预防和减轻药物的毒副反应愈来愈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针灸预防药物毒性反应,在我国首见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主要是针对血吸虫治疗中应用酒石酸锑钾所出现的毒性反应,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年来,大陆的针灸工作者开始运用传统的针刺补泻手法,预防化学抗癌药物的毒性反应,显示出可喜的苗头。国外学者还通过动物实验,观察针灸对药源性肝损害的预防作用。实验在100只小鼠中进行,针刺组每隔2日针刺1次,对照组则不针刺,于第18日投入等量的四氯化碳,结果针灸组死亡率83.6%,而对照组死亡100%,表明针灸确有预防效应。

  方法:

  - 体针(之一)

  取 穴:

  常用穴:分两组:(1)大椎、合谷、足三里;(2)中脘、内关、行间。

  备用穴:神庭、肾俞。

  操 作:

  一般仅选常用穴,二组穴位可交替使用,效不显时加用辅穴。本法主要用于预防锑剂反应,在锑剂注射前0.5h或10~20min针刺。以28号毫针刺入,得气后用轻或中等强度刺激,平补平泻法持续运针2min,不留针,或留针5~10min。

  效 果:

  以本法预防锑剂治血吸虫的毒性反应,已有多篇报导。通过数百例观察证明,对预防头晕恶心呕吐心悸食欲不振腹痛、发烧等各种反应均有较好效果。与对照组比较,不仅能大大减少反应,还可延迟反应的发生。除此之外,常用穴第一组尚有治疗毒性反应的作用,一般1~3次即可控制症状。

  注意事项:

  锑剂作为抗血吸虫病的药物从上世纪70年代起已为呲口奎酮所代替,本法仅供临床参考。

  - 体针(之二)

  取 穴:

  常用穴:分两组:(1)大椎、足三里、内关;(2)身柱、三阴交。

  备用穴:行间、期门、日月、天枢、气海。

  操 作:

  常用穴的两组穴位分别于投药前和投药后第二天针刺。采用徐疾补泻之法,体质差者用补法:进针后,以慢而有力的手法针至地部,紧压于穴位30s,迅速提至皮下出针。身体壮实者用泻法:迅速将针插到地部,紧压穴位30s,慢慢用力退出。作一度手法,操作时间约3~4min,一般不留针。备用穴可根据患者症情,每次酌选用2~3穴,操作方法同常用穴。每日1次。

  效 果:

  本法对预防化学抗癌药物的毒性反应有较好效果。这类反应主要表现为对造血功能和肠胃功能的抑制。经临床观察本法可预防化疗引起白细胞下降,具有明显改善造血功能的效果。同时对肠胃功能也有较好调节作用。

  注意事项:

  (1)本法主要用于预防抗癌药物的毒性反应。应注意根据不同体质症情或补或泻,使用不同的手法。

  (2)为了使白细胞维持于许可范围之内,常用穴第一组既可用在化疗之前,亦可与化疗同时应用。

  (3)防治时间宜在化疗疗程结束后持续一个时期。

  - 耳针(之一)

  取 穴:

  常用穴:皮质下。

  备用穴:额、枕、心、胃、交感。

  操 作:

  本法用于预防锑剂反应。在锑剂注射前,针刺常用穴,留针至注射后,可留1h。如注射后,仍有某些症候出现,可加选备用穴。亦可用王不留行子贴敷代替,按压5~10min后,再行注射。

  效 果:

  耳针亦用于预防锑剂反应。经30例观察,有效37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0.0%。

  注意事项:

  本法亦是用于预防锑剂治血吸虫的毒性反应,样本较体针为小,所以效果以体针更为确切。仅供参考。

  - 耳针(之二)

  取 穴:

  常用穴:肾上腺、神门。

  备用穴:肾、脾。

  操 作:

  用于预防化疗反应。先取常用穴,效不显加备用穴,于化疗期间,每日针1次。针入后,用持续捻针法,每穴轮流捻转5min,留针15~20min。

  效 果:

  以本法预防化疗引起白细胞下降癌症患者20例,结果,有效(白细胞维持于许可范围之内)17 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5%。较不用耳针的对照组效果明显为佳。

  注意事项:

  (1)本法主要用于预防化疗对造血功能的影响。

  (2)如长期使用化学抗癌药物者,建议本法与体针(之二)综合应用,以提高预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