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疗法

  温针疗法是在毫针针刺后,在针尾加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此法始见于东汉时张仲景《伤寒论》。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对此法叙述较详:“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此法行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致病者,或有效,只是温针通气而已。”以后,历代都有沿用。此法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应用。

  【操作方法】

  1.一切准备工作均同毫针针刺疗法。

  2.按照针刺疗法将针进到一定深度,找到感应,施用手法,使病人取得酸麻沉胀的感觉,留针不动。

  3.在针尾装裹如枣核大或如小枣子大的艾绒,点火使燃。或用艾卷剪成长约2cm一段,插入针尾,点火加温。

  4.一般温针燃艾可1~3炷,使针下有温热感即可。

  5.留针15~20分钟,然后缓慢起针。

  【主治病症】

  一此法适用于风寒湿痹和一些偏寒的疾病,如关节酸痛,麻木不仁(有时自觉患处有凉气)形体虚寒,大便稀溏,腹痛腹胀早泄阳痿、滑精、遗尿脱肛子宫脱垂、虚寒咳喘、寒性呃逆、寒凝经闭和痛经白带增多、寒性胃病等等。各病证的取穴方法与针刺,艾灸同,详见“针刺疗法”和“艾灸疗法”。

  【注意事项】

  1.针尾上装裹的艾绒,一定要装好,以免燃烧时艾团和火星落下,造成烧伤

  2.如用银针治疗,装裹的艾团宜小,因银针导热作用强。

  3.点燃艾绒时,应先从下端点燃,这样可使热力直接向下辐射和传导,增强治疗效果。

  4.如有艾火落下,可随即将艾火吹向地下,或直接熄灭。同时嘱咐病人不要更动体位,以免针尾上装裹的艾绒一起落下,加重烧伤,同时也为了防止造成弯针事故。为了防止可能发生的烧伤,可在温针的周围皮肤上垫上橡皮垫或毛巾、衣物等。

  5.其它注意事项见“针刺”和“艾灸”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