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乳腺炎的中医治疗

  □ 张董晓 裴晓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

  急性乳腺炎,中医称为乳痈,是乳房最常见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征是乳房结块,红肿热痛,溃后脓出稠厚,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好发于产后一个月以内的哺乳妇女,尤以初产妇为多见。因为这种类型的女性缺乏哺乳经验,且乳腺管欠通畅,所以较易患急性乳腺炎。

  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早在晋《针灸甲乙经》里就出现了乳痈之名:“乳痈有热,三里主之。”历代文献中还有称本病为“妒乳”、“吹乳”、“乳毒”等。

  病因病机

  急性乳腺炎以哺乳期出现者最为常见,此阶段乳腺炎的比例达到急性乳腺炎总数的90%以上。哺乳期出现的乳腺炎,中医称为“外吹乳痈”。病机为乳汁郁积,内有肝郁胃热,或夹风热毒邪侵袭,引起乳络闭阻,气血瘀滞,从而腐肉酿脓而成乳痈。其中乳汁淤积是最常见原因之一。

  乳汁淤积

  初产妇乳络不畅,或回乳不当,或乳头破损后,惧怕疼痛不愿哺乳,均会妨碍乳汁排出,引起乳汁淤积,宿乳蓄积,化热酿脓,而成乳痈。乳汁淤积是乳腺炎产生的前提,乳汁内存在丰富的蛋白质、水分、糖分等,这些原料为细菌的繁殖提供了很好的培养基。婴儿吸吮过程中口腔内会有多种细菌,但若乳汁排出通畅,尚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和成语所说“流水不腐”同理;但倘若因为乳多食少、或怕痛拒哺等原因导致乳汁排出不畅,局部淤积,则极易产生哺乳期乳腺炎。《圣济总录·乳痈》曰:“然此病产后而有者……新产之人,乳脉正行,若不自乳儿,乳汁蓄结,气血蕴结,即为乳痈。”说明乳汁淤积是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肝胃蕴热

  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新产伤血,肝失所养,若忿怒郁闷,肝气不舒,则肝之疏泄失畅,乳汁之分泌失调;或饮食不节,胃中积热,则肝胃失和,肝郁胃热阻滞乳络,乳汁淤积,气血瘀滞,热盛肉腐,终成乳痈。乳汁淤积是急性乳腺炎发生的前提,而肝胃郁热则是重要诱因。尤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妇营养不良发生率降低,过食厚味的情况比较普遍,加之产后抑郁、愤懑等原因导致肝气不疏,极易导致乳腺炎的发生。我们临床就常见到一些乳腺炎的患者,本身哺乳过程比较顺利,生气后出现乳房胀痛加重,加上哺乳不及时,很快出现了乳房积块、红肿,到医院后诊为急性乳腺炎。《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乳痈》云:“此症总由肝气郁结,胃热壅滞而成,男子生者稀少,女子生者颇多。”道出了肝胃蕴热这一病因。

  外邪侵袭

  新产体虚,汗出腠理疏松,授乳露胸,容易感受风邪;或外邪从破碎的乳头处乘隙而入;或乳儿口气焮热,含乳而睡,热气从乳孔吹入,均可使邪热蕴结于肝胃之经,闭阻乳络,变生乳痈。

  辨证论治

  急性乳腺炎基本病机是乳络不畅、肝胃经气壅滞,常分为气滞热壅证、热毒炽盛证、正虚毒恋证、气血凝滞证几种证型。

  气滞热壅证

  这是急性乳腺炎的初期阶段,症见乳房结块,排乳不畅,皮色不变或微红,肿胀疼痛。伴恶寒发热,胸闷呕吐,食欲不振,大便秘结等。舌质正常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弦数。

  治宜疏肝清热,通乳消肿。可用瓜蒌牛蒡汤加减。乳汁壅滞者,加鹿角霜、漏芦、路路通、木通等;偏于气郁者,加枳壳、川楝子;偏于热盛者,加生石膏、鲜生地黄;新产妇恶露未净者,加当归尾、益母草,酌减凉药;需要回乳者,加生山楂、生麦芽等。

  热毒炽盛证

  这是疾病的中期阶段,症见乳房结块增大,肿痛加重,焮红灼热。伴壮热不退,口渴喜饮,或切开排脓后引流不畅,红肿热痛不减。舌质红,苔腻,脉弦数。

  治宜清热解毒,托里透脓。可使用五味消毒饮合透脓散。

  正虚毒恋证

  此阶段是疾病的后期,此时局部已溃脓,溃脓后乳房肿痛虽轻,但疮口脓水清稀不尽,愈合缓慢或形成乳漏。伴面色少华,神疲乏力,或低热不退,饮食量少。舌质淡,苔薄,脉弱无力。

  治宜调补气血为主。使用八珍汤加生黄芪、制香附陈皮等。

  气血凝滞证

  若疾病初起阶段应用大量抗生素或过用寒凉中药,则乳房结块,质硬不消,微痛不热,皮色不变或暗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涩。

  治宜疏肝理气,祛瘀散结。选用四逆散加鹿角片、山甲、桃仁

  一般的急性炎症治疗通常会以清热解毒为主导,然而产后妇女体质偏阳虚,此时不能过用寒凉之药,否则会导致乳房结块经久不消,日后此处易反复发作乳腺炎。《集验方">仙传外科集验方》指出“初发之时,切不宜用凉药冰之,盖乳者血化所成,不能漏泄,遂结实肿核,其性清寒,若为冰药一冰,凝结不散,积久而外血不能化乳者,方作热痛蒸逼乳核而成脓,其苦异常”,说的就是早期过用寒凉之品所导致的副作用。临床上一些患者早期使用抗生素治疗,抗生素也属寒凉之品,用药后虽体温恢复正常、乳房红肿消失,但遗留乳房硬块,经久不愈。以疏肝理气、祛瘀散结为治法,对慢性肿块的消散有较好效果。

  断奶期间发生的乳腺炎并不少见。这是因为产妇猛然减少哺乳次数,乳汁的分泌量并未骤然减少,故乳汁淤留于局部,加之肝郁胃热或触冒风寒等外因,极易导致乳腺炎的发生。为避免回乳期间乳腺炎的发生,对于乳汁量较多的患者可配合药物回乳。回乳时麦芽、山楂药量一定要大,小剂量麦芽有消食开胃的作用,甚至有一定催乳效果,大剂量则耗气散血而回乳。究其机理,因“妇人乳汁为血所化”,大凡消食之药若应用过量,皆有伤血破气之弊,“以其能乏气血化生之源”,此即麦芽、山楂回乳之理也。

  外治法

  除内治法外,外治方法在急性乳腺炎的治疗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药外敷

  疾病初起阶段,可用金黄散或玉露散、双柏散,或用鲜菊花叶、鲜蒲公英等捣汁调敷。也可用仙人掌适量去刺捣烂外敷。

  按摩

  适用于乳腺炎未成脓阶段,具体操作如下:

  按摩通经:手法触诊明确肿块位置、范围及导管不通之部位。乳头消毒后,首先使用提捏手法刺激乳头,引起排乳反射。乳房上涂润滑剂,先从乳腺无病变位置开始由四周向乳头呈放射状排乳,双手拇指由乳根部向乳头方向推进数次,促进肿胀乳房内乳汁排出,使双乳尽量松软,以舒达经气、缓解疼痛,减轻患者紧张情绪,为手法排乳做准备。

  舒络排乳:乳房较松软后,分别按压乳中穴、乳根、膻中、肝俞、膈俞,再双手轮换由乳根部向乳头方向推进数次,由轻至重,达到疏通乳络的目的。触及乳腺肿块部分,注意乳头有无皲裂、炎症病灶,肿块相应导管开口处有无小栓子。排出积乳时应观察有无脓性分泌物。双手拇指由乳根部向乳头方向推进数次,促进肿胀乳房内乳汁及脓液排出,乳腺积乳排出,腺体均匀松软即可,反复进行3~5次,可使淤积乳汁充分排出,每日2~3次。

  针灸

  取肩井、膻中、足三里、列缺、膈俞、血海等穴,用泻法,留针15~20分钟,每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