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鼻息肉病发生于36%阿司匹林耐受不良患者,7%支气管患者,0.1%儿童及大约20%囊性纤维病(cystic fibrosis)患者,此外多种病理状态,如变应性或非变应性鼻、churg-strauss综合征(变应性血管炎)、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慢性纤毛运动障碍综合征、kartagener综合征(右位心、支气管扩张、鼻窦炎三联征)、young综合征(垂体性)、免疫缺陷症、鼻孢子菌病、wegener肉芽肿等均与鼻息肉病的发病有关[1,2]。经统计学分析,非变应性哮喘比变应性哮喘患者更易发生鼻息肉病(分别为13%、5%,p<0.01)。手术治疗术后复发率约为40%。settipane还提出了有利于标准化诊断、治疗及增加科研可比性的鼻息肉病的临床分类系统,首先将鼻息肉患者分为单侧或双侧鼻息肉,再根据鼻腔刮片分为嗜酸粒细胞浸润为主或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两亚类,还可按照是否合并有阿司匹林耐受不良、变应性、变应性鼻窦炎等进一步分类。此外,复发性鼻息肉、鼻息肉起源的解剖部位、是否合并有骨质破坏及免疫学检查异常均可在此分类系统中表示出来。在50例鼻息肉病患者中7例(14%)的家族成员中有鼻息肉病病史(1~3例),28名对照组中却未发现1例,表明遗传因素在鼻息肉病的发病中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3]。larsen应用鼻窦内窥镜在31例住院连续死亡的尸体中检查发现:13例尸体中有27个鼻息肉,其中8例为单发,5例为双侧多发。27个鼻息肉中,19个(70%)发生于窦口、隐窝和裂隙;6个发生于前筛房裂(anteriorethmoidalcleft);4个发生于后筛房裂(posterior ethmoidal cleft);4个发生于额隐窝;4个发生于上颌窦;1个发生于蝶窦口[4]。除黑猩猩外,鼻息肉病只见于人类,所有种族均有发病,常见于。鼻息肉病极少见于2岁以下幼儿,儿童鼻息肉病多与囊性纤维病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