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相关知识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学称“痄腮”,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以5-15岁发病最多,冬春季节发病较多。接触腮腺炎病人或病毒携带者后z日内可以发病,在学校或托儿所等儿童集中的场所易造成流行,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大多预后良好。

  [床表现]

  发病初可有发热畏寒头痛食欲减退,全身不适等症状,1—2日后腮腺逐渐肿大,体温可达39℃以上。儿童患者症状较轻,可无明显前驱症状。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向后、向下发展,充塞于下颌骨和乳突之间。因腺管发炎部分阻塞,故进食酸性食物促使腺体分泌时疼痛加剧,颊黏膜处的腮腺管口早期可有红肿。有些病例1—4日后又可累及对侧,并可同时累及颌下腺、舌下腺。颌下腺肿大时颌下肿胀,可触及椭圆形肿大的腺体包块。舌下腺肿大可见颈前颁下肿胀,并出现吞咽困难,也可单独累及颌下腺、舌下腺。除腮腺肿大外,腮腺炎病毒可侵犯不同gs官,可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皋丸炎、卵巢炎、、乳腺炎等。可伴随腮腺炎先后出现,一般认为是并发症,也有单独出现者。

  [诊断]

  i.病史:发病前2—3周有腮腺炎接触史。

  2.腮腺肿胀,或可伴颌下腺、舌下腺肿服,合并脑炎、胰腺炎、皋丸炎者可有相应临床表现。

  3.化验检查:血白细胞汁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在发牛脑炎或皋丸炎时白细胞可增高,血、尿淀粉酶增高,血清抗体测定早期抗s抗体增高,双份血清抗v抗体滴度1个月内升高4倍以上。

  4.应注意与下列病症相鉴别

  (1)急性颈部及耳前淋巴结炎:多有局部病灶(如、咽峡炎等),肿块边缘清楚,质地较硬。血自细胞汁数及中性门细胞一般升高。

  (2)化脓性腮腺炎:多发生:于慢性感染,全身抵抗力降低之后,腮腺肿胀为一侧性,边界较清楚,局部红肿热痛,压迫耳下肿胀部位可见有脓液白腮腺导管门排出。

  [治疗]

  中医药治疗:流行性腮腺炎主要是中药治疗,西药尚无特效药物。

  1.温毒在表:轻微发热恶寒,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或有咽红,舌苔薄白或淡黄、质红,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方药;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牛蒡于10克、桔梗6克、板蓝根11克、柴胡10克、马勃6克、夏枯草10克、薄荷(后下)6克。

  中成药:如意金黄散醋调外敷患处。

  2.热毒蕴结:壮热烦躁,头痛,口渴饮水,食欲不振,或伴呕吐,腮部肿、,胀痛,坚硬拒按,咀嚼团难,咽红肿痛,舌红苔黄,脉象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力·药:玄参10克、牛蒡于10克、菊花10克、黄芩10克、黄连1.5克、连翘,克、板蓝根15克、僵蚕10克、桔梗6克、赤芍10克、夏枯草10克。

  3.邪陷心肝:腮部尚未肿大或腮肿后5~7日,突然壮热,头痛项强,甚则嗜睡昏迷,抽箔,舌绛,脉数

  治法:清热解寿,熄风镇痉。

  方药:黄芩10丸、黄连3克、僵蚕10克、牛蒡子10克、板蓝根15克、全蜗3克、钩藤10克、蒲公英10克、夏枯草10克、羚羊角粉(分冲)1,5克。

  中成药:紫雪散至宝丹

  4.邪毒引睾窜腹:辜丸一侧或两侧肿胀疼痛,伴发热,少腹疼痛,呕吐,舌红,脉数。

  治法:清泻肝火,活血止痛。

  方药:龙胆草10克、山桅6克、黄芩10克、柴胡io克、木通3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元胡10克、川楝子10克、桃仁10克。

  [预防与调养]

  1.流行期间少去公共场所,可采用腮腺炎减毒活疫苗肌注预防。

  2.患儿应隔离至腮肿消退。

  3.患病期间宜清淡,以流质、半流质为主,不宜食用酸性食物,月巴腻及汕炸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