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脊髓小脑变性病

  摘要:脊髓小脑变是一组以进行性共济失调为特征的疾病,称之为遗传性共济失调,是一大组慢性进行性地侵犯小脑、脑干及脊髓的变性病,是由小脑,脑干,脊髓,周围神经以及偶尔基底节的变性所造成。脊髓小脑型发病年龄小,病程进展相对快,预后差,难以痊愈。

  关键字:小脑萎缩共济失调遗传性共济失调脊髓小脑变性病

  脑萎缩、痴呆、智能下降及脑发育不全,属于神经系统疾病。机体其他各系统对于神经系统有着密切的影响。除了原发于神经系统的各种疾病外,人体其他各系统、器官的疾病也可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或病理损害。各种代谢紊乱、、心血管病、、营养障碍、社会、心理、精神等因素,影响了脑对信息的处理,对于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的影响,严重的可导致脑萎缩、痴呆或智能下降等,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顽症。尤其是老龄化社会即将来临之际,脑萎缩、痴呆发病率急增;由于多种因素,小脑萎缩、共济失调、智能下降的人数也不断增加。上述疾病不仅严重摧残人们的身心健康,在经济上的支出,精神上的负担等不愉快因素,给许多家庭或亲属带来无尽的烦恼,给社会增添诸多忧患与困惑,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脊髓小脑变性病是一组以进行性共济失调为特征的疾病,称之为遗传性共济失调,是一大组慢性进行性地侵犯小脑、脑干及脊髓的变性病,是由小脑,脑干,脊髓,周围神经以及偶尔基底节的变性所造成。在普通人群的发病率只有1/10万或5/10万,在5~15岁之间出现,大多数病人有家族史。此疾病病发除侵犯小脑、脑干、脊髓等几个主要部位外,尚可累及脊神经、颅神经、基底节、丘脑、丘脑下部,大脑皮质及植物神经,并且可有眼、骨骼、内分泌、皮肤及心脏等症状。这些综合征中有许多是遗传性的,其遗传方式有些家族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些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少数则为x一连锁遗传。已发现有些病例在一个家族中的成员,可以有几种类型的遗传性共济失调表现,反映了本组疾病的遗传异质性。此外,有不少散发病例可能是家族史欠详,亦可能由于基因突变;另一些则属散发性。

  脊髓小脑变性大致可分为三大组:主要由脊髓变性引起的共济失调,小脑变性共济失调,或多系统萎缩.对这些疾病目前无特殊治疗.friedreich共济失调是脊髓共济失调的原型,也是三种类型中最常见的类型。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相关的基因定位于第9号染色体。

  临床症状:

  起病呈浅隐性,进展缓慢,初发症状为逐渐发生行走不稳,易摔倒,站立时躯体摇晃,共济失调主要以下肢为重,逐渐发展至双上肢,双手动作笨拙并有意向性震颤,多有说话缓慢不协调或有吟诗状语言。扶走时足间距宽,不能走直线,跟膝胫试验阳性。上肢快速轮替动作以及指鼻试验不能正确完成。四肢肌张力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深反射早期受损,后期锥体束损害明显,可为痉挛性截瘫。70%~80%病人可合并骨骼畸形。半数有心电图异常改变。病人的同胞兄弟可有心脏异常和足部畸形,而无典型的共济失调症状。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一般男多于女,以3~15岁间起病,起病隐袭,主要是缓慢进行的双下肢中枢性瘫痪。脑干支配的肌肉亦可受累,并可有吞咽困难失音,语言障碍等症状。腓肠肌萎缩型共济失调,起初有垂足及跨阈步态,肌萎缩自双下肢远端开始,上肢及手部亦可见萎缩,主要分布在前臂下1/3,很少超过肘部。

  病理变化:

  少年脊髓型遗传性共济失调(friedreich共济失调)病理改变肉眼可见整个脊髓发育细小,脊髓后索明显萎缩,薄束纤维几乎完全消失,楔束受累梢轻,病变以胸段为重。显微镜下可见脊髓小脑束,皮质脊髓束和后索发生髓壳脱失,胶质细胞增生,轴索断裂,clarke柱细胞脱失。

  治疗及预后:

  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主要以维持和改善病人健康状况,预防各种感染为主。体疗、针灸、肢体功能锻炼可维持动作正确性,并可防止肢体痉挛,但无法阻止病情发展。维生素b族,维生素e和atp,毒扁豆碱可使症状暂时缓解。促甲状腺释放激素可影响正肾素代谢,有利于共济失调的改善。胞二磷胆碱、氧化胆碱、卵磷脂可作为辅助药物应用。构音障碍,进食呛咳步态不稳可以口服开马君5mg,每日3次,或苯海索1~2mg,如出现兴奋和幻觉症状应立即停用。

  该病均缓慢发展,进行性发展,难以痊愈。脊髓型常可维持10年以上,如积极治疗加强,虽不能痊愈但生命尚可延续。小脑型病程进展缓慢,后期由于自己行动不便,生活需要他人照顾,脊髓小脑型发病年龄小,病程进展相对快,预后差。

  研究成果

  由于本病遗传方式、症状组合、病变程度等等的不同,此组疾病分类迄今未统一。例如小脑共济失调病例。在大量血缘关系中,异常基因表达可能有很大不同。故临床医师目前仍多用临床表现来进行分类。本组疾病病因不明。有关病因,曾提出生化缺陷,免疫功能障碍。红细胞膜异常。dna修复功能障碍等,但尚无确切定论。

  国内在2004脊髓小脑变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及药物保护的研究有国际先进成果水平吉林大学神经内科临床医学在此次研究首次发现轴索变性部位app、aβ蓄积和ubiquitin阳性点状物质出现在种大的轴索内aβ阳性类圆形构造物形成。表明了脊髓小脑变性与神经系统其他变性病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有时间上的依从性。为变性疾病诊断、判断其变性程序、估计病情预后提供可靠的客观指标。对探讨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及治疗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减少临床治残率,提高提高治愈率。脊髓小脑变性(scd)是主要侵犯脊髓和小脑系统的一组神经变性疾病的总称。以往学者从遗传方式、临床症状等方面进对其进行探索研究,迄今百余年来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本课题组首次在gad小鼠动物模型建立基础上,对脊髓小脑变性机制进行研究。